武功(1 / 3)

第一章基本知識第一節基本源流與傳承第二節基本理論的沿革第三節基本理論與訓練步驟第二章基本樁功修煉法一、無極式二、胎兒式(固本培元樁、童子樁)三、三體式(六合式、三才樁)四、抱槍式(大三體式)五、撐抱式(開合式)六、技擊式、神龜出水式七、熊形式、伏虎式、鼉行式八、混元式(三圓式)九、盤根坐式第三章基本套路修煉【武道】形意拳?五行拳?劈拳2009-03-2314:37:58來自:夜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母拳。按拳論,金木水火土外五行與心肝脾肺腎五髒和劈崩鑽炮橫五拳各有對應。五行劈拳屬金,對應身內五髒中的肺,在方位為西方。劈拳是五拳之首,也是五拳中最難練、最複雜的拳法。習者若不下大功夫,認真體悟,很難打出合力與整勁來。練劈拳,要求先打明勁,再打暗勁,最後打化勁。三種勁最少各練一年以上,甚至三年以上。在練法形式上,劈拳有上中下三乘練法。初乘練定步劈拳,中乘練活步劈拳,上乘練躍步劈拳。劈拳的勁除明、暗、化以外,還要打出捕、拍、撞、按、劈五種不同變化的勁來。練時各有不同的口訣與要法。劈拳的明勁練法:首先站好“三體式”,要領是身體正直,左腳前出一大步,前腳正直,後腳成45度,兩腳跟在一條線上。左掌臂前出,與胸同高,掌心向下半立半伏。指尖與鼻尖同高,大臂下沉微彎,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後手沉在脅下,手心向下。目視正前。口微閉,舌抵上齶,呼吸自然。要求雙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身體微斜,正對前方。看正似斜,看斜似正。雙腿彎曲,中架之高,重心落於兩腿中間,手眼鼻尖相對。此即“三體式”的基本要領。劈拳的要領是:在“三體式”(以左架為例)的基礎上,前左掌五指下抓至小腹前成拳,右脅下之右手也同時抓握成拳,雙拳相抱在胸前上鑽。要掩肘摩脅,左拳在前從嘴邊前出停於胸前成鑽拳式,拳心向上,肘微彎。右拳停於左肘處,拳心向上。左腳尖外45度,右腳上前一大步。同時,雙拳內翻成拳,右掌前劈,左掌後拉,收於小腹前,雙掌掌心向下。目視前右掌,成右劈拳式。按此要領,左右劈拳互換,連打九拳,回身換式,一去一回各九式,收勢還原。練拳要求是頭正身正,一步一式,前掌打搓勁,搓中帶撞,後掌打拉勁,即雙掌同時練搓拉勁。手腳相合,周身一個整勁。劈拳的要訣,劈拳不用看,兩腳一條線。前手出拳後手跟,掩肘摩脅打中心。前腳進步後腳蹬,起落鑽翻才算成。起是鑽,潘是翻,不鑽不翻不占先。熊頂、燕背、虎跨、蛇腰、龍身、雞形腳,變化無窮。練好劈拳,要每天先練“三體式”站樁一二十分鍾後,在打練劈拳,早晚各練一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注意掌握鬆、靜、慢三字訣,即放鬆、靜心、慢練,細心體體會動作要領,逐步打出“六合”整勁來。劈拳的用法變化很多,主要有出掌劈敵頭、麵、胸、脅等身體要害部位。功夫上乘者,既可單劈,又可雙劈。運用捕、拍、撞、按、劈五種不同的勁,均可將敵手打倒或發出丈外倒地。至於生死傷殘,隻在臨敵時用力大小和傷何部位的一念之間。劈拳除技擊有巨大威力外,還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尤其對人的肺部健康大有益處。劈拳功夫達到中上乘者,拳式與呼吸相配合,可以達到一步一鳴,一掌一腹鳴響的效果。2人喜歡喜歡?2009-04-1322:08:47夜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孫存周論劈拳入門劈拳:第一動作左手下落時,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處,兩手同時握拳,左手如托下頦,與左足同時向前,起躦手高不過眉,低不過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側前進,遠近以右足前進不費力為度。注意:左手向上起躦時,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進時,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麵正,由前麵視之,左拳對鼻。第二動作右手與右足同時向前,手隨行,隨翻足,頭微向上抬,落時足跟先著地,仍成三體式。注意:右手出時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極度而後翻,身體不可先高後低。向後轉收式與前進同,惟若在手與回身,出右手時,由前或後視之同在一線上為要,收式左足極力前進,右足隨即跟步。有欲習崩拳先練步之意,不可忽之。?2009-04-1322:11:30夜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形意拳劈拳實戰注意要點劈拳的重要在於後手,很多朋友練形意拳都知道有句拳經叫:“如同撕綿”,其勁路就是指此。真正的拳家交手,都講距離,這在孫祿堂先生武學著作中有詳解,在此不在多論。拳師是不可猛然前衝,否則會被人以逸待勞。好拳手是講究“後法先至”,而且打拳更本就不是打人,而是打空間距離,更本不需要看人,講究是“一”沒有“二”;但如果先下手就有了“二”,“一”是引手。形意拳的引手和其他門派的引手目的是一樣的,隻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實拳本無拳,凡是隻是一理,如果道理明白,自然融會貫通。也不會有什麼門戶之爭。凡是保留下來的拳種都有他獨特之處,隻是後人練習的好壞不同罷了。形意拳擊人,是以身體最近的距離直取對方,可肩、可肘、可膝、可手......如果用後手劈拳作為防守,也道罷了,如同太極拳之捋,但如果用於進攻可叫人貽笑大方了。因為犯了拳家之忌!因為大家想想後手的距離就知道了,時間對於搏擊之人有關重要,有時一拳之距,勝敗生死之事已定。用後手擊人是將自己性命看為兒戲。劈拳是在引手的掩護下突法之拳,無論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對手反應,不可停滯,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擊,二後手配合下後劈撕對方被引出之手,這是前後手有一合,下麵就是平時大家練的劈拳之動作了。得手後,往往人被擊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輕用,拳無定法,甚至使人致盲。本人與他派朋友試手是過去往往引手得手後,輕擊對方前額,以達“點到為止”之意,無奈自己功夫不純,尚沒有達到收發自然的地步,在幾次試手時,出現擊中對手麵部導致對手短暫失明,牙齒鬆動出血,而對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形意拳有“當年形意打死人”之說,此言決飛妄語,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勁,非一拳、一臂之力,動手之時一定要有分寸,切切!形意拳的傳授必須要武德好之人方可教之以理。?2009-04-1322:57:22夜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劈拳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複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在劈拳內手足皆相隨而為一。劈拳打的是整體力,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先一動左手的一鑽,鑽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鑽,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後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後手互爭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於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隻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劈拳起鑽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隻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裏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練劈拳出手時不太用力,但是回收時有意將手指往裏卷緊握拳。】這種練法既能養精神又比較長勁力。練劈拳時,有時在狀態,就能感覺到,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感覺不錯。回想起來,還有一個勁不能丟,就是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孫老先生教劈拳從柔勁起。初學者可以剛勁為主,柔勁為輔的練習劈拳,就是平時打剛勁,有時走走柔勁,更容易掌握劈拳的撕勁和整勁,練習者可體驗一下,會有幫助。氣少力多,即是剛勁,氣多力少,即是柔勁。初練劈拳隻要求身體束展,兩手起落畫圈立圓,勁力順達舒暢,步法穩健,不求快,【切忌拙氣拙力,千萬別用勁,循序漸進。】【劈拳初練為了練整勁,是不跟步的】,但整勁有了後,就可以練跟步的,前麵的練法為體、後麵的練法為用。【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後向前,一分一分的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斧子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斧子就隻能砍進木頭裏,無法一下劈成兩半。】【劈拳的重要在於後手,拳經叫:“如同撕綿”,其勁路就是指此。】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練打法練發力。劈拳就是練“息”(呼吸的氣)。開始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在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劈拳的姿勢是手的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蕩,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而且人一上了歲數,身體會虧空,就要通過練息將氣補足。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所以形意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鑽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鑽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較困難。練劈拳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身上皮膚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覺得手指粗得象胡蘿卜,兩個手心像有兩個小旋渦,十根手指自發地緊緊握起,不願意打開,這都是錯覺,因為身上的氣充足了,情緒也變得活躍,忙了這個忙那個,小孩一樣幹什麼都要興致盎然。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就說明功夫已上路。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練好劈拳,自發性就會打虎形。劈拳似斧,打的是一個俯衝勁,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因為有個回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腳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雞形步,後手前移,順於前臂後內側,呈鑽拳狀。此為蓄勁過程,然後邁懸空的那支腳,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時後手前伸下翻。側身,後腳墊步,呈三體式。從開始到蓄勁,速度由慢變快,注意鬆跨,鬆肩,用身體打人,手上動作不要太多。主要是個墜勁,撞勁。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開始還是不要使勁,因為開始身體各部分還不協調,亂發勁,會導致氣血不暢。【先把動作練準確練順了再加勁。】然後再一點勁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來了。發勁前要裹,發勁時要翻,手腳齊到,頭要頂,舌要頂,手要頂,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還要六合,把樁功練好,多練活步。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裏麵打劈拳。要練功,不要練拳。形意劈拳以掌為用,以鑽為軸。劈拳之前,先以鑽拳誘敵,隨即可變劈掌劈擊敵之麵頸頭項等部。貴在整,手腳齊到,發揮趟勁,將對方連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勁。劈拳以線打點。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勁,而且劈完還要有回帶的勁。身子和步法是整體一致的,步一到位,身體一個急刹車,利用慣性,如射箭般將前掌劈出去,後手回拉反襯,當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帶的勁。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裏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裏擊打硬度高,打擊麵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準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後震得胸腔難受之極。發力時機不可過早。兩拳相遇才發力,才能“前後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手上措拉勁,胯上起伏勁,腳上搓碾步、刹車勁,並要求摩肋起手,體會合力與整力。特有的炸力,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嚴重的。其中的塌勁確實能夠把人的胸骨打塌。上步中都可以把對方打倒。主要是以整體對局部,不是每人能夠抗的住。劈拳剛學時用不上,動力定住後,通過慢練找到身體的各種感覺,才能出功力。手上的錯拉勁,是為了求得作用反作用勁,拉開筋骨,動力定住。胯上起伏,是翻浪的要點,腳上的搓碾,是刹車的關鍵。形意拳一動就要調動全身,劈拳的勁手上發出的是身上帶出來的,沒有身法帶動,發出的勁對對方沒有威脅。一動三勁,就是腳上的蹬、碾,腰上的挺勁,頭的頂勁,再加上身法的擰動、螺旋,既有直力、又有橫力。帶動手發出各種不同的勁。塌勁,又叫炸勁,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就是本門也不允許試手,打在胸骨,對方都可能受內傷。要領是,手上聽住對方的勁,在對方換勁瞬間,突發塌勁,全身衝頂、意欲前、身後走,全身爭出一寸的勁,稱爆炸勁。劈拳一是鑽頂手法是當用鑽拳接對方來拳(掌)時,小指上翻使鑽掌產生橫勁將對方來拳(掌)化解,並用沉、頂的勁管住對方來手,使其向後失去重心後再發劈拳,將對方擊出。二是捋按法,同是用鑽拳接手但不用鑽中的橫勁而是用翻掌向外下方的捋按勁,使對方向前失去重心再發劈拳將對方放出。內有三勁在其中,而非簡單的推勁或劈勁,還有一拔跟勁。要一式含三勁。但外型不可帶出。拔跟勁是在劈及對手身上後,對手本能將產生向上之頂力,此時順勢而發,可使其騰空而出,發人之時要注意腳踏中門,最好能插過其體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體前。運用得當,至少可將人騰空發出1至2米遠。前腳前趟衝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麼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於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這個勁力是兩腿相並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後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劈拳重在練身打】,一個劈拳練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將對手打倒。和對方接觸時,一欺身對方必退,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慣性打人。練好了不僅僅是身體的慣性撞人,而是隨意定步全身皆可發力,有時身子稍微一扭,力從腳發,就能傳到手上,此時是以不變應萬變。劈拳是在引手的掩護下突法之拳,無論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對手反應,不可停滯,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擊,二後手配合下後劈撕對方被引出之手,這是前後手有一合。得手後,往往人被擊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輕用,拳無定法,甚至使人致盲。與他派朋友試手是過去往往引手得手後,輕擊對方前額,以達“點到為止”之意,但功夫不純,尚沒有達到收發自然的地步,試手時出現擊中對手麵部導致對手短暫失明,牙齒鬆動出血,而對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當年形意打死人”決非妄語,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勁,非一拳、一臂之力,動手之時一定要有分寸。?2009-04-1323:03:26夜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打劈拳時,要有五形具備之態。也就是說,劈拳,不僅僅有下劈之勁,更要有上鑽、前挑、前劈、橫撐、下落之勁!步子,一定是“趟”!沒有這個“趟”勁,力量便少了大半。劈拳,絕對不能僅僅身體在做前立搖,手做前立雲。那樣的劈拳,不僅僅少了五勁,更少了絞、擰之勁。劈拳,前手的劈拳相對難度大;而後手的劈拳相對容易。做劈拳的時候,在外形上,根本就看不出來身體任何地方在使勁。隻是依勢而起,順勢而落,雙手劃了一個很小幅度、很流暢的下落動作,卻即刻將力道發出。自己練習劈拳的時候,難受的是後背的腰部和後大腿的前麵。身體瘋狂的在搖,手臂在使勁的猛掄的劈拳,根本就不是劈拳。隻能說是砸掌。通常形意拳練習的步驟從三體式入手,先練起勢的三體式,即由無極勢變化太極勢,再到兩儀進而三體,這一組動作,每組練到三體式,保持一下,校正姿勢,然後收勢再練;三體式練好,再練五行拳中的劈拳;這兩步需要相對長一些的時間,是所謂的根基功夫;中間配合一些站樁練習,主要是三體式樁和渾圓樁;再下一步是五行拳其他拳架(崩、鑽、炮、橫)的練習;基本拳架練完,可以練五行相生相克及進退連環拳。將以上內容學好、練好,形意拳就算入門了。餘初學技藝時頗學運氣,如肩垂、項豎、齒扣、舌頂內提等,如法習之,數日一作勢,漸覺氣可至於心間,然即周身倦怠,四肢無力,強習數日,則氣漸覺稍往下行,而又有周身倦怠之弊,如是者數次,而後始能一經作勢,氣即直達丹田,此即五行為五關之說。”當我真正換過幾次勁後,才明白劉前輩所說其實就是換勁。老師向我解釋換勁:外換勁,內通氣。一般人四肢乃至各塊肌肉,氣大多是堵著的(當然這裏的氣並非維持生命的榮衛之氣,而是混元氣被堵著通不過去)。換勁就是將這些堵塞的地方用真氣衝開,衝開後神氣方能透過,才能敏感,而因為原來有於氣堵塞,衝開它需要一些真氣,所以會出現倦怠的感覺,不是錯覺,而是真倦怠,等真氣緩過來後,自然會感覺身上有些地方靈活敏感了,像我換腿上的勁時,雙腿累的要命,感覺骨髓都空了,大約三四天後,雙腿很是鬆快,很像踩在橡膠上,總是彈性十足。拳經雲“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講得就是人的五髒對於真氣通過是五大關口,隻有把五髒的勁換了(都有各自的驗證可以辨別),才有可能打出內勁。其實何止五髒,身上堵著的地方都是一個關口,所以進入了形意拳的大門後,大大小小的勁就開始換了,這裏有常人吃不了的苦。不是練功時間,而是肌肉酸軟之苦。形意拳入道和改變人氣質的說法正是和這有直接關係,隻有身體通透了才可能通周天或交手時身體敏感,周身活潑宛如一氣。“常人氣散四肢,形意人收歸丹田”真正換了幾次勁後,才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理解,現在看一些人甚至可以看到他的勁拘在什麼地方,而搭上手後更是明顯若能做到鬆,不練也出功說到鬆,其實和通透是一體兩用,也是互為因果,能鬆下來,真氣便能通過,而真氣透過也能體會到鬆。而鬆雖然並非隻是不用勁就能鬆下來,但也不像某些大師說的那麼玄乎,鬆是不用僵力,但神氣還要透過,就是鬆了。比如穿針時兩手就是鬆,這時誰也不會兩手攥緊勁穿針,也不會軟的耷拉下來。而身體上一些部位是很難鬆下來,因為神氣通不過去。而真正鬆下來的部位便能靠神氣自己調整了,所謂聽勁,所謂無意。我在明白鬆的道理和換了些勁後,便能輕鬆在五公分寬的石護欄(相當於腳底一半寬的平衡木,高一米,小河護欄)上行走乃至小跑跳躍。一般人都以為我練過好長時間的平衡和膽量。還可以閉著眼站在飛馳的公交車上不用手扶東西,任它怎麼轉彎加減速(這曾是我大一時的幻想)。再有一種功夫就是推手,推手本來的目的也是校檢鬆的程度。我跟別人兩手一搭,就能明白對方的用意(當然對方鬆的不如我好,老師說交手永遠是鬆的明白僵的用意)。而對方對我的用意卻明白不了,比如和一個同伴推手時我明白告訴他用哪一招打他哪裏,他仍然是挨上。這一是因為沒鬆下來肌膚不敏感,感知不了我的勁力。二是他的主要關節(比如肩)沒有開,即使知道了我的用意,還是轉化不了,某種程度上說,內家拳就是練鬆。不能易骨悅顏,叫甚內家玄拳老師開始就說,形意拳可以治病,防病,美容甚至改變人的麵貌。開始時別說大家,連我都不敢特別相信。而當真正入門練進去後才發現何止老師說的這些,更有一些反應簡直出乎意料。原來和一個老師練形意,練得很“剛猛”,結果當時同事總說我的臉色蠟黃,很是難看,而且當時打完一趟“拳”後,甚至眼前一陣陣發黑,像是貧血要暈倒那種感覺。當時的嘴唇一直是暗紫色(腎陰虛)。現在想想,那時身體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形意拳招邪的說法不隻發生在李仲軒時代,我當時也算是現代版的活例。也算是前世有德吧,結識了夜老師,真正進入了內家拳大門。短短一年,同事的說法反了過來,什麼水靈、長得年輕、發質極好等什麼的好話都來了,眼睛變得清亮了,毛孔細了很多,原來瞎練出來的青筋都陸陸續續的下去了,嘴唇紅潤了起來,自己時常照好半天鏡子(我承認最近有些芙蓉,嗬嗬)。而且很大一個功效就是耐暑耐熱了,現在三伏天辦公室空調壞了,一般人剛坐那汗就出來了,根本呆不住,而我一點感覺都沒有,空調顯示三十五六度。晚上根本不讓風扇扇,而同屋的兩個同事一直扇著還喊熱……。記得第一次見老師手心上的坑時,很是驚奇。老師當時說“練對了你也很快會有”當時心裏直發虛,心想我這三十多歲了,這身子骨行不行?誰知還沒出一年,手心上和頂心的坑已經很明顯了,至於丹田響,骨節響,經絡跳動等等現象就不一一說了,要是在一年前,打死我也不會相信我能練出這麼多反應來。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我每天練拳的時間加起來也不超過40分鍾,而且包括準備時間(也不敢多練,練精化氣可不是空話,也不是鬧著玩的)。想想以前精力好時可以玩2個小時,可是幾年下來什麼反應也沒有,還把自己折騰的夠嗆……。真是“明者三步到,迷者萬裏難”當時身體出現的大多數變化,老師都是提前跟我說的,大約半個月後就來了,若合符契。老師說不隻我,還有幾個進來的師兄弟都發生了類似現象。老師說內家拳因為直接牽扯精氣神,所以每一步都很見效,而練錯了每一步都很凶險,所以如果不明白徒弟所處階段和層次是不能教徒弟的。老師說“形意在打出內勁之前,是不許和別人比武的,因為處在一個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階段,但是因為現在真正懂交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私自“欺負”一下幾個練散打的哥們也算是小有餘地了。形意的打法很是科學,不管是發力還是進退,最貴一個整字和靈字。“整”以鬆為前提,以二十四法為綱;“靈”以神氣通透為體,以變化為用。其實我的二十四法上身的還是不多,但用上一分便有一分的不同,再加上一年來自己身上多少也有些東西,所以與一般人交手可謂遊刃有餘。我以前連過很多年散打(當時還自以為高手呢,無知者無畏!)所以對散打的東西不陌生。我身邊有一些原來的武友,甚至還有教練,這樣我有機會和他們玩手。一次和一個練過某外家拳和3年散打的哥們試手,他一動就看出他的勁有多單薄,身體有多不整(一般人都這樣)。他一個直拳朝我鼻子打來,勁全在胳膊上,肌肉都繃緊了(不過勁力很大,以前都不愛給他拿靶),談什麼變化?我前手一探,就給他粘住了,稍一轉化他的手就偏了,連帶著他的重心,他剛要回手回重心,我的手粘著他一個順勁回他就跳出一米多遠,我的追勢沒停,跟著就進去了,永遠退沒進快,一下腳都快插他襠底下了,他上身後仰腳沒跟上,一下就躺在地上。美了我半天。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形意拳的先天性,一次和一個哥們講形意拳的拳理,那家夥“不安好心”,突然雙手一晃搭在我的脖子上,往他懷裏一給勁想扔我個嘴啃泥。我當時一驚,腦子一片空白,並沒有害怕甚至反擊的意識,隻是身體不由自主的順著他的勁往前一跟,腦門差一點就頂在他的臉上,他一下就仰跌在草地上,後腦勺著地,幸虧沒有傷到。起來後我們倆都糊塗了半天,誰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個動作就把偷襲給破了。後來老師跟我說:這就是形意的先天性,因為後天恐懼意識沒有做成主,所以沒有跟他抗勁,而是順勢進步奪位,他的偷襲沒有找著勁本來就慌了,再加上我把身子和頭一下逼近來,他自己就仰跌出去了。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把自己給扔出去了。道理雖然不深,但這是一個打破後天“本能”的驗證,不是能想出來的招式,而是功夫到了,身體能鬆下來,自然的反應。所以很多老前輩們一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係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郭雲深論訓練形意拳三體式,兩足要並重,不可單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各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勢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唯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郭雲深論三層呼吸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唯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借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於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謂練氣化神之理也。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郭雲深論練功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也。果練之有恒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也。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三體式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鄉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騖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雲:“道不遠之,人為之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郭雲深論神氣形意拳術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唯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動,動極而複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複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即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煉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駕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意,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複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侯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隻用其後天血氣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隻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在論拳術之詳情。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一、三層道理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複其本然之真也)。二、三步功夫1、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狀似泰山。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雲: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三、三種練法1、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三體式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四、詳論明勁、暗勁、化勁1、明勁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麵目。後宋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2、暗勁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雲:“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腳蹬”,是後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3、化勁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