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1 / 2)

趙訓文翻完第二個筆記本的最後一頁,想了想,拿過鋼筆,又在後麵工工整整地加注一行小字:11月11日深夜反複研讀畢。

擲筆,將第二個筆記本合上,又將兩個筆記本迭放在一起,拍了拍,置於案頭右上角。

他打開抽屜,翻來倒去地搜尋,找出一個與案頭右上角同一類型的筆記本,那上麵早已赫然寫著幾個毛筆大字:

楚莊青銅夢尋

趙訓文打開,裏麵還是一片空白。他翻了一頁,一筆一劃地寫上早在心中擬好了的標題:

第六章趙訓文夢想成真

是的,現在該輪到他趙訓文了。

自吳三桂走後,再也沒有誰不自量力地輕易打過雞母山洞中那些青銅寶器的主意。

吳三桂帶來的那場濃濃的血光之災久久地浸泡著楚莊,泡了三百多年的漫長時光,使得楚莊變得更加荒寞蕭條,一直處於曆史的邊緣徘徊複徘徊,怎麼也走不出楚國大臣熊子給它圈定的地位。

兩千多年的曆史風雲轉瞬即逝,今天,重新正視、排定楚莊地位的時刻已經到了。楚莊,本來就是楚文化的濫觴之地,那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古代楚國青銅寶器更是使得這塊地盤充滿了寶氣、毓秀、清朗與靈光,它早就應該從那被人複略的邊緣進入文明的中心,以還其曆史的本來麵目。

而要達到這一點,隻有尋出藏在雞母山洞中的楚國青銅寶器。

中國曆來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都是以黃河流域或中原文化為核心。現代中國考古學研究,也是從中原地區開始的。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人們對楚文化的認識,還僅隻限於老莊哲學與屈原的楚騷。

直到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人盜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楚國銅器,轟動了當時社會各界,這才引起了人們對楚文化的高度重視與研究。

四十年代,絢麗的楚國漆器在長沙等地因盜墓而麵世,更使人們對楚文化的認識耳目一新,眼界大開。

五十年代,又在壽縣蔡侯申墓與楚幽王墓等國君級大墓中發掘出大批珍貴的銅器群。

更使世人震驚的,是七十年代在湖北隨州發掘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楚係青銅禮器與用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器、樂器以及竹簡等共一萬五千餘件,許多都是罕見的珍品。其中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六十五件青銅編鍾,這套鍾雖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四百多年,但音樂性能仍保持完好,古今中外的所有樂曲都能演奏,已成為中華民族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一個象征。有趣的是,近年曆史學家發現,隨州古城框架與出土的青銅編鍾形狀極為相似,專家們認為這是古代建築學家有意為之。

而今,如能將雞母山洞中的青銅寶器掘出,又將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大筆豐富可靠的實物資料,其轟動程度肯定不會亞於曾侯乙墓中的楚係文物出土麵世。

一道新的大門的開啟,一個新的領域的突破,或許,一部楚國文明的曆史也將重新改寫。

那麼,楚莊還是今日的楚莊嗎?

它將因此而聞名於世,由寂寞走向熱鬧,由原始走向繁華,由貧窮走向富裕……一句話,它將因此而從邊緣地段步入曆史的中心。

是的,隻要挖出熊子留下的瑰寶,楚莊一切的一切,都將徹底改觀。資源的開發、旅遊景點的建設、工廠的投產與道路的拓寬改造將使楚莊漸呈市鎮雛形而納入當代世界文明發展的同步軌道。

雞母山洞就是楚莊邁向世界的一道高高的門坎,隻要跨越過去,也就抓住了關鍵所在,正所謂綱舉目張,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曆史的車輪轉到今天,該是這些青銅寶器重見天日的時候了。頓時,趙訓文的心中又湧出了一種強烈的責任與使命感。

是的,現在該輪到我了!他在心底大聲念叨著。

在對曆史上那些探寶者的失誤與教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總結與研究後,趙訓文的腦裏,已有一條通道在漸漸出現,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寬敞。他發現,所有的探寶者們都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雞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