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早一步卡位(2)(1 / 1)

科學技術已經讓這個世界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地球村”,有著如此簡易便捷的溝通渠道,千裏馬遇不到伯樂,而伯樂又找不到千裏馬,怎會如此?原因是我們的學校教育與現實嚴重脫節所導致的。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思維與學校文化居然仍停留在19世紀,校長和老師用一套過時的觀念不斷告誡學生--好好讀書,認真做事,努力工作,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乍看這些勉勵人的金玉良言好像都言之有理,但是,老師們所謂的好好讀書,到底是讀什麼?如何讀呢?認真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嗎?

在歐美,教育講究的是“訓用合一,學以致用”,意即兼顧實務的訓練和應用,並在教育過程中鼓勵學生思辨與創新。像至今仍是歐洲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的瑞士,年輕學子在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後,不想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人,還可以選擇讀職業學校。而職校的上課地點,一個星期中有三到四天要到企業內見習,剩下的一到兩天,再回學校去上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等理論課程。在此過程中,產業公司扮演連接學校與產業界橋梁的角色,他們每年都會從廠商那裏收集最新的研發、技術和行銷趨勢,然後聯絡學校,請他們設計適合的課程,讓學生及已就業的員工上課,避免這些學生畢業之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幫助這些員工的技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人家教育是這樣做的,反觀我們呢?用一句話足以形容:“有樣學樣,一律死背,不求甚解,學而無用。”明明是通過網絡幾秒鍾就可以查到的知識,我們的莘莘學子還在應學校要求,花很多時間來死背長江源自哪裏、唐朝有幾個皇帝。老師們不但很少鼓勵學生去思考與創新,教材內容也是一成不變,大學所教的東西更是與社會需求脫節起碼十年以上。過時的、供過於求的專業知識和科係一大堆,可是產業界非常迫切需要的能力卻很少傳授給學生,這又算什麼教育?

當然,責任也並非全是學校的,我們對自己的前途不負責任也是導致失業的重要原因。在學校裏,大多數人對於眼前的事實都是麻木和遲鈍的,“現狀既是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辦法!”隻好依賴於學校的體製改革和教學創新了。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就是讀死書,成為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畢業之後“高不成,低不就”,最後隻得怨天尤人,自怨自歎。

明知是陷阱還要乖乖就範?看著那些年輕而又迷茫的麵孔,我就會痛心不已,一種傳播智慧、啟蒙社會的強烈意願也就油然而生了。

◎學力比學曆更重要

甲:我是某某大學的研究生碩士,考試成績每門都是名列前茅,論文還曾獲得過全國優秀獎。

乙:我剛剛從美國留學歸來,我的老師是這個領域內的大師級人物,曾經上過《時代周刊》的封麵。

……

這是兩名求職者之間的對話,他們等在一家公司外相互攀比著自己的身價。

學曆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每次看到那些冠冕堂皇的大學生賣弄他們的文憑和證書,我就非常擔憂,不妨也讓他們先問問自己:脫下那層西裝革履,到底還能剩下些什麼?

據統計,台灣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有80%是讀“鳥專”--大家心目中的爛學校;每年的十大傑出青年裏,也經常有三四位隻有小學學曆的脫穎而出;至於低學曆的老板用高學曆的夥計,在各地職場上更是相當普遍。由此看來,學曆並非是成功的關鍵,“學力”才是最重要的。

所謂“學力”,指的是學習的願力、學習的能力和應用的功力。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強調,今後將是“知識爆炸、經驗快速貶值”的時代,真正的成功者不再把年紀和學曆當回事,而是投注比別人多出十倍以上的學習熱情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通過工作、閱讀和在職進修,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學習對他們而言,是隨時隨地、永不中止的。

日本軟件銀行的董事長孫正義,在中學時代就立誌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因而去拜訪他所崇拜的日本麥當勞董事長長藤田田。中國台灣燦坤電器董事長吳燦坤,原本學曆也不高,但為了深入了解日本小家電的設計概念,曾經舉家搬到日本,甚至在旅居日本期間,他每天還要坐飛機兩地奔波,到台大上課。可以這樣說,他們都是因為有過人的學習精神,才獲得今天的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