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陰山防線(三)(1 / 3)

????對於內蒙古庶區而言,商都反擊戰失利加上察哈爾右翼後旗一線撤退過程中後衛部隊的損失。軍區在這一戰區的主要機動兵力—獨立師和獨立坦克團基本已經無力再戰。其中軍區獨立師參戰的2個主力團均傷亡過半。而獨立坦克團在蘇聯陸軍武裝直升機的追獵之下更是戰損嚴重,全團參戰時的僅有25輛坦克撤回到了集寧一線。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內蒙古軍分區在不抽調包頭方麵守備部隊的情況下,理論上維持集寧一線的防禦都頗為艱難,根本就無力展開反擊。但是在中央軍委下達內蒙古自治區實行軍管命令的同時,改組為華北戰區司令部的北京軍區也下達了組建內蒙前線指揮部的命令。內蒙古庶區司令柴雄除了身兼內蒙古軍管會主任之外,還被任命為華北戰區內蒙前線指揮部副總指揮。

????同時被任命為這個戰區指揮機構副總指揮的還有中國陸軍????第一個第69軍存在的時間之短已經可以說是創造了中國陸軍的記錄了。從1949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指示授予番號開始到1949年3月21日撤消為止,前後不到2個月,不僅部隊尚未整編,甚至連軍部都未來得及組建就已經消失了。但是這支部隊在未整編之前卻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作為由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獨立第第第11軍分區各一部組建而成的華北軍區野戰軍第7縱隊,自1947年11月29日成立以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先後參加了保定外圍作戰,平保鐵路破襲戰、阻擊國民黨軍偷襲石家莊、解放保定以及聲勢浩大的平津戰役。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不僅確實有部隊、有一定戰功,而且還確實計劃有番號的部隊突然就被撤消了的確令人費解。不過好在還沒有舉行番號授予及成立大會就已經撤消,可能連部隊的戰士還未知道自己曾經是第69軍的一員。

????而此刻加入內蒙戰區的????最為民國時期塞北四省(其他三者為:熱河、察哈爾、寧夏)之中居於核心位置的綏遠,在明清兩朝都是中原帝國北部邊防的重心之一。但是在民國初年由於兵火戰亂加上日益惡劣的自然環境,最終令昔日牧歌聲聲、客商雲集的草原樞紐陷入了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窘境。而這一情況直到1931年晉係軍閥名將—傅作義被任命為綏遠省主席之後才得以有個根本性的改觀。

????在接任綏遠省主席後,傅作義鑒於當地連年動亂,土匪遍地,民不聊生,向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提出“移民、實邊、發展生產、鞏固國防”案,在經過一番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消解匪患,整頓稅收、金融,疏浚河渠,發展工農業生產之後。在短短幾年內,綏遠麵貌大為改觀。到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之時,綏遠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財政稅收增加,庫存現金84萬元,白銀210萬兩,部隊相應的裝備和給養也有了改善,為綏遠抗戰準備了條件。

????在抗日戰爭之中,傅作義率領所部在抗日戰場上轉戰18000餘裏,進行大小戰役、戰鬥290多次,屢立戰功,一度成為國民黨正麵戰場的中間力量。而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之餘,傅作義還著手對綏省政治、經濟進行若幹改革。除了創建軍耕農場,開展屯田運動。促進當地生產發展,繁榮河套經濟之外,這位名將還提出“治軍治水並重”的口號,發放農田水利貸款,大興水利。統一調配軍工、民工。修建幹渠達1700裏,支渠超過1萬裏,水澆地麵積達1000萬畝以上,令綏遠一時有“塞上江南”的美稱。從這個層麵上來講,新中國建立之後,這位宿將解甲歸田,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部長也算是時至名歸。

????傅作義主政綏遠幾年間,凡到過河套地區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這一點在抗戰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內,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業績。也正因為傅作義這番“上馬統軍、下馬理民”的豐功偉績。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傅作義便被蔣介石視為柱梁,統一指揮晉、察、冀、熱、綏五庶事,成為權傾一時的“華北王”。但是此刻對於加入反人民內戰,傅作義麾下各部無一不士氣低落,充斥著厭戰、避戰情緒。而傅作義雖然效法中國**,在北平近郊進行土地改革和“二五減租”,號召部下“為人民服務”。但是,企圖在不根本變更政治、經濟製度的條件下,用這些改良辦法來收拾人心挽救國民黨的軍事頹勢,最終殘酷的現實被證明也隻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