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步步緊逼的海平麵,人類不得不正視自救問題,然而,國力懸殊卻讓不同國家命運大相徑庭:發達國家在堅強的大壩保護下似乎留住了家園,但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更多的選擇是--淪落為氣候難民、背井離鄉。
沉沒事件尚未大規模上演,然而沉沒殺神的先行軍--一隻名叫氣候災難的猛獸已開始狠狠地對人類的GDP和家園下手,其力度之大,出乎想象。
更大的悲劇是,在當前與這隻猛獸的較量中,人類盡處下風。決戰者都在不停地追問:我們到底怎樣才能贏?或者說,我們能贏嗎?
在氣候猛獸的踐踏下,我們已經失去了什麼,更多的人是不清楚的。
麵對沉沒之虞,一些清醒者出於本能開始謀篇布局。
猶記得《2012》上映時,下麵這些情節令全場騷動:男主人公打開求生的地圖後,大大的“CHINA”躍然銀幕;全球的頂級富人拿著自己10億歐元一張的登記卡來到中國西藏,登上他們重生的“諾亞方舟”;艦長表示,這樣龐大而及時的工程隻有中國才能完成。
騷動,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舞台聲名鵲起?是因為“中國製造”名揚天下?還是因為中國西藏將成為人類對抗災難最後的高地?
是巧合嗎?
在2010年中國“兩會”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李栓科提議在青藏高原建設“21世紀氣候變暖應急自救站”。
提議認為,富裕國家正在由政府主導大力投資於氣候變化的防禦係統。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就正在被忽視和邊緣化。因此,由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的生態挑戰將主要不是集中在曼哈頓和倫敦,而是集中在洪水頻發的孟加拉國和幹旱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東非高原太危險不能去;防禦係統強大的富裕國家也基本將我們擋在了美國西部高原的門外;玻利維亞高原估計彼時也已經擠滿了南美的富人。環顧全球後,我們自救的安全地帶就隻有在本土高原中尋找,從地理和氣候條件上來說,青藏高原成為不二的選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達4500米,麵積約占250萬平方公裏,素有世界“第三極”之稱;同時,青藏高原還是亞洲諸多大河的發源地,諸如長江、黃河、湄公河、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水資源豐富;受到東南季風和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此處雨水也十分充沛;同時還是全球公認的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
可惜上述先天優勢尚未派上用場,青藏高原已然麵對窘境:82%的冰川處於退縮狀態,嚴重影響著亞洲水資源的安全;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印度洋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5000到5500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印度洋板塊由於大洋中脊軸部或裂穀帶多為各大板塊之間的邊界,因此,這裏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頻繁。)
近來活躍,向歐亞大陸板塊俯衝,我國西南部(覆蓋青藏高原地區)受地震威脅……
同樣不為外力所改變的是,全球氣候依舊萬千變幻,海水的上漲沒有停下腳步,高等級地震依然在世界各地頻發。
人類自救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曲終人散,下一次墨西哥會議被寄予厚望,在這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上,人類在使用自己全部的智慧。
中程盤點。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中,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問題是我們還將付出怎樣的代價?我們的行動能否挽回惡化的形勢?我們能贏嗎?
如果不能做到熟視無睹,那麼這些問題確實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