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0年內,若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麵將上升66米。被淹沒的將不隻是各國三角洲城市,凡是海拔在66米以下的或沿海或不沿海的城市無一能夠幸免。
到那時殤折的不隻是“大城”,更是人類的命運!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全球五大洲各城市所受的影響也因地而異。雖然各國三角洲城市,特別是大型的三角洲城市因受區域生態環境負麵影響的範圍廣、程度深,在海平麵上升麵前,由於人口眾多,變得更加脆弱,但是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危害而言,其他沿海城市以及海島城市的危機仍然值得關注。
隻要把IPCC、WWF,以及其他各類環境研究機構、各氣候地質專家學者公布於各類媒體的研究結果粗略地過一遍,就不難發現許多許多城市也像上麵的這些三角洲城市一樣,麵臨氣候變化的極大危害。
其中比較知名的有中國的香港、澳門、台北、福州、海口;亞洲有日本的東京、新加坡、馬爾代夫的馬累、印尼的雅加達和巴東、菲律賓的馬尼拉、緬甸的仰光、柬埔寨的金邊、印度的孟買;另外還有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邁阿密,加拿大的溫哥華,英國的愛丁堡,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新西蘭的惠靈頓,南非的開普敦,埃及的亞曆山大,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的裏約熱內盧,智利的聖地亞哥……
每一處都是自己本國的經濟命脈、每一處都是人類文明的聖器。
由於本係列叢書的第三卷《不隻上海沉沒》將會對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重大的城市逐個進行詳細解讀,上麵這些城市必然包括其中,所以在這裏隻對一些重點城市做概括性描述。
“東方明珠”香港受全球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溫度上升速度加快、極端天氣增多、海平麵上升顯著。
香港天文台研究了1885-2008年超過120年的氣溫數據後發現,香港年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為每10年0.12℃。在1947-2008年間,氣溫平均上升速度是每10年0.16℃,上升速度從1989-2008年間加劇,達每10年0.23℃。預計至2100年,香港整體氣溫會上升4℃-6℃。香港天文台台長李本瀅表示,“有科學家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引致氣溫上升2度,全球生態將不能逆轉,例如現時已有熱帶疾病北移的問題。”到本世紀末,香港天氣日趨兩極化,將出現4次極旱,下雨次數減少,但暴雨概率增加,將再度出現曾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襲港的“超級台風”。
根據維多利亞港過去50多年的水位資料,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麵在1954-2007年間上升了約0.13米,即平均每年上升2.4亳米。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香港列入亞洲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嚴重的10座城市之一。2009年底的這一份報告警告稱,香港正麵臨著海平麵上升的威脅。
中國台灣地區的重要樞紐台北市,人均GDP為48400美元,是全台灣地區的3倍,甚至高過香港、新加坡和首爾。在全球變暖的形勢下,台北民眾恐怕要和全台灣人一起將淪為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
香港《文彙報》2008年有報道指出,前麵的100年,台灣地區平均溫度增加了1.3℃,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比中國大陸和日本高。台北市的夜間平均氣溫,甚至增加將近2℃。科學家預估,到2100年,台灣地區沿海將被淹沒6-25米,包括台北、高雄、台中等重要城市均可能消失於茫茫大海。
與此同時,全球暖化對台北乃至台灣地區氣候引起的諸多衝擊也正在逐漸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