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幾次打擊讓誌願軍的防禦陣地得到了總結,沒有被敵人的攻擊打弱,反而變得更加的強大,當隨後“聯合****”小部隊向誌願軍攻擊60餘次,卻無一得手。
一九五二年三月間防禦作戰時,“聯合****”平均發射40~60發炮彈攻襲我軍陣地,卻僅傷殺傷中朝軍隊1人。
坑道工事充分顯示了其勿庸置疑的優越性。
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係在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出現改變了單純憑借兵員優勢來贏得戰鬥的傳統思維模式,從而使中國軍隊在陣地防禦期間的戰役、戰鬥具有更高的藝術性。
坑道工事至少在兩個方麵影對中國軍隊的陣地防禦戰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是在敵以優勢的炮兵火力、航空兵火力實施猛烈突擊和連續進攻下,中國軍隊野戰工事被毀、表麵陣地無法堅守時,仍可退守坑道,繼續堅持坑道戰鬥,最後配合上級預備隊舉行反擊,殲滅敵人,恢複陣地。也就是說,表麵陣地雖被敵占領,隻要坑道在手,整個陣地就不會丟失,而且表麵陣地在我縱深反擊部隊配合下亦比較容易恢複。
二是我無論依托坑道陣地進行防禦或進攻,均可在一點數點上同敵形成反複爭奪,迫敵投入眾多兵力、兵器,從而達到大量殺傷消耗敵人的目的。
不僅如此,坑道工事還為陣地進攻戰術增加了新的致勝因素。
中國軍隊在實施陣地進攻作戰時,可以在前沿坑道工事內,預先屯積兵力,進行攻擊準備,或在敵警戒陣地前沿或翼側秘密地構築屯兵洞,作為衝擊出發陣地,以縮短衝擊距離和後續梯隊的運動距離,減少傷亡,增強戰鬥的突然性。
一直到八十年代西南邊陲的自衛還擊作戰,這種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係仍是中國軍隊陣地作戰的主要依托。
蘇聯專家們也說:
“這是中國軍隊對世界軍事學術的新貢獻。”
第一線部隊築壘工程完成後,誌願軍總部認為已完全可以節約第一線部隊的防守兵力。同時,為增加機動力量,加強東西海岸防禦,決定從西線第十九兵團正麵抽出一個軍,置於禮成江南岸,作為該兵團的第二梯隊,並擔任防止“聯合****”從海州登陸的任務;另建議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從正麵抽出一個師,置於通川地區,擔負海防。經與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商定,中朝聯合司令部對中朝軍隊指揮關係作出了調整:
誌願軍第十九兵團指揮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五軍等4個軍,以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五軍置於第一線,第六十三軍為該兵團第二梯隊。
誌願軍第三兵團指揮第三十八軍、第十五軍、第六十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五軍置於第一線,第六十軍為該兵團第二梯隊。
誌願軍第二十兵團指揮第十二軍、第六十七軍、第六十八軍,以第十二軍、第六十八軍置於第一線,第六十七軍為該兵團第二梯隊。
朝鮮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指揮第一、第二、第三軍團。
以誌願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七軍、9月間入朝的第十六軍第四十七師和朝鮮人民軍第五、第七軍團組成東海岸防禦部隊,朝鮮人民軍擔任第一線防務,誌願軍部隊為第二梯隊。東海岸聯合指揮部由宋時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和朝鮮人民軍第七軍團軍團長李離法中將兼任副司令員;以誌願軍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四軍、第五十軍和朝鮮人民軍第四軍團及遊擊支隊組成西海岸防禦部隊,其中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四軍為第二梯隊。西海岸聯合指揮部以韓先楚為司令員,朝鮮人民軍第四軍團軍團長樸正德中將任副司令員。
第四十七軍為誌願軍總部總預備隊。
這樣,各兵團及東、西海岸指揮部均掌握有一至兩個軍的機動兵力,可以自如的應付各種情況。
坦克第三師入朝,與坦克第一師輪換,同時東北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趙傑接替黃鵠顯任裝甲兵指揮所主任。
冬季一過,中朝軍隊基本完成部署,到了一九五二年的七月,我軍的防禦已經達到了一個史上的頂峰,敵人數次試圖向我軍陣地發起攻擊,但無一成功。
經過了與我軍的數次較量,每次他們主動攻襲卻撞得頭破血流後,“聯合****”不得不絕望地發現:
“中國誌願軍的陣地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攻陷,雖然他們沒有鋼筋混凝土打造的堅固陣地,但是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好象出現了一個長220公裏,寬20~30公裏的巨大蜂巢,卻更讓人難以攻陷,因為我們的炸彈再厲害也不可能精確地深入地下去打擊躲在地裏的誌願軍。”
當這個時候出現以後,“聯合****”以前還覺得他們在‘夏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中取得的戰果太小,他們一直還耿耿於懷呢,可是當中國軍隊的防禦戰線全部完成之後,他們才突然發現,原來他們在‘夏季攻勢’和‘冬季攻勢’時與中國軍隊進行交戰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麵對現在的誌願軍,他們仿佛麵對著一支全身紮人的刺蝟,根本無從著手向誌願軍的防禦陣地發動進攻。
說起來,這種像刺蝟一樣的陣地防禦表現最突出的地點卻是在五聖山,也就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所駐守的陣地。
十五軍,號稱千歲軍,中國解放軍內有數的王牌軍,也就是今日的中國空降第十五軍,在汶川救災行動中表現格外突出,受到人民熱烈愛戴的那支戰無不勝的榮耀之軍。
朝鮮戰場年代裏,十五軍的軍長是秦基偉將軍。
秦基偉將軍是湖北紅安縣人,1914年11月出生。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曆任紅四方麵軍經理處監護連排長,總部手槍營連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三十一軍第二七四團團長,紅四方麵軍總參謀部補充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遊擊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參謀處長,一二九師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軍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
從秦基偉將軍的經曆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員經久點陣的沙場老將,他的革命史,幾乎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
無疑,秦基偉將軍是一個從來不認輸的戰將,麵對三十八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出的萬歲軍的稱號,秦基偉心裏總是憋著一口氣,他從不認為自己的十五軍戰鬥力比朝鮮戰場上的任何一支軍隊都要差,所以他一直等待著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這個機會當然不是小打小鬧,他需要一場大的勝利,一場像三十八軍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誌願軍反擊作戰中表現的那樣,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打出讓世人為之震驚的戰績。
而要想打出這樣的戰績來,無疑現在的五聖山就是十五軍最好的表現機會。
五聖山在金化、平康、鐵原這一三角區中央,是中部戰線的最高峰,也是我軍整個防禦陣線的最突前的部分,也就是說十五軍一直與對麵的敵人做著最親密的接觸。
五聖山南踞美國侵略軍占領的金化約7公裏,可俯瞰其前沿和縱深陣地。其前沿陣地上甘嶺(五聖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這上甘嶺我相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地名意味著什麼!)向南延伸插入敵人陣中,三麵對敵。最前端537.7北山和597.9高地與敵人陣地對峙,尤其是537.7北山,與南之敵山脊相連,相距百把米,最近僅幾十米。
而未來的千歲軍十五軍現在就是駐守在這裏,在這段戰役時間裏,誌願軍已經改以前的運動作戰為防禦作戰,所以很少有機會與敵人進行大規模運動作戰的機會,十五軍當然也沒有機會像當時的三十八軍一樣將敵人的幾個團,甚至幾個師圍在一起打殲滅戰。
但是,隻要是十五軍占領了這個重要的戰略位置,那麼他就與對麵的‘聯合****’有著說不完的戰鬥故事,打任何一場大型的戰役,都絕不會少了十五軍的機會。
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
“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裏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曆史負責。”
當時的事實是在一九五年九月和十月裏,聯合****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嶺(BloodyRidge)”和“傷心嶺(HeartbreakRidge)”
雖然說由於美軍在這兩個地點吃了大虧,損失了幾千人,然後把這兩個地名叫得痛苦不堪,但是不管怎麼說,兩塊地還是讓他們奪了過去,‘聯合****’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
同時也正是由於他們的這兩次進攻成功,致使十五軍駐守的五聖山陣地空間突出,好像是憑空一隻角深入了敵人的包圍之中,所以可以注定如果美軍要想對誌願軍的陣地發起凶狠的進攻,那麼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聖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因為他像一個三角形般尖角插入美軍防禦陣地的腹地,這種態勢無疑非常的讓他們難受。
當然,更難受的還不是這些,更難受的是因為他們麵對的是十五軍在防禦這裏。
要想攻,當然就得先守好,‘蜂窩’式的防禦陣地構築要說完成的最好的地區除了十五軍防禦了五聖山陣線外,可能在整個誌司都找到不到另一支比他防禦更徹底的部隊了。
所以,雖然‘聯合****’在第八集團軍範弗裏特將軍的領導下,多次對這裏發起了攻擊,但麵對五聖山堅固的防禦,他們還一直沒能下定重大傷亡的決定,當然也就不敢亂動了。
可是,他們頭痛的是,他們不敢亂動,因為守好了不太害怕敵人攻擊的十五軍可不會像他們那樣的膽怯,秦基偉將軍多年沙場征戰,麵對敵人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害怕,在他的眼裏,隻要給了他機會,他就會向對麵的敵人發起猛烈的進攻。
因為防禦陣線的過硬,所以當麵對近在咫尺的敵人時,機會很容易就出現了。
說實話,秦基偉將軍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要打一場這樣的仗,因為這種打法跟他想像的‘如猛虎一般向敵人衝過去、對敵人發動凶狠、猛烈的進攻’之想法實在差得太遠了。
但是,讓秦基偉將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將這種堪稱‘溫柔’的方法發展到極限之後,他卻突然發現這種‘溫柔’的打法比如猛虎一般向敵人衝過去、對敵人發動凶狠、猛烈的進攻’的法更讓人致命,而且一天比一天成為敵人的惡夢之一。
首先不得不說,這種堪稱‘溫柔’的作戰方法與毛主席同誌所說的“零敲牛皮糖”的戰術非常的相符,在政治上很快就得到了全軍的支持。
另外,還有的是這種‘溫柔’的進攻方法,實在是一本萬利的好事,而且絕不會讓對手高興和消閑,當然更容不得‘聯合****’在自己跟前張牙舞爪,隻會讓他們一天一天地在五聖山陣地前麵顫顫發抖。
其實事情的起因也恰恰是因為敵人的悠閑、自在,還有過份的鬆懈。
從這些詞彙中,大家很容易就得出,起因就對麵的敵人。
不得不說,當時的美軍真是驕橫的讓人感覺到可愛,甚至在當時的五聖山對麵,美軍的陣地雖然離我軍的陣地極近,有時甚至都能麵對麵地看清楚對方敵人的五官,但是對麵的美軍卻對我軍的將士無動於衷,仿佛根本不在乎誌願軍戰士們的注視和偵察。
當時,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情況呢?
如果在兩軍沒有交戰的時候,美軍的陣地上會突然響起了悠揚的音樂,數個美軍出現在了陣地的上方,走出了他們的隱蔽區域,端起一杯衝好的咖啡,很是瀟灑地坐在太陽的下麵聊起了天,侃起了大山。
甚至,如果有節日的來臨,或是他們隊伍中有個戰士生日,對麵的美軍竟然還敢在陣地開起了派對,他們放起了優雅的音樂,帶著一些穿紅戴綠的朝鮮女人,在陣地上麵跳起了交際舞,肆無忌憚地打情罵俏。
麵對這種情況,誌願軍戰士們應該怎麼辦?
想當然,美軍能夠這麼的囂張,當然依仗的是他們的裝備優勢和強大炮火。
雖然說在誌願軍內部以前由於因為一個叫做徐世貞的戰士不也是因為由於對麵的敵人太囂張,所以他單槍匹馬衝到敵人的前沿,一下子幹掉了七名敵人違反了戰場靜默的紀律/
最後,由於彭德懷將軍覺得戰場靜默紀律已經不適合現在的防禦作戰,所以並沒有處分徐世貞,並且還給他記了一功,以示鼓勵誌願軍戰士們勇於向敵人開展冷槍戰。
但是事實呢,當時就算誌司下達了這個通報,對於一線部隊的戰士們來說,要想像徐世貞一般向敵人發起冷槍戰,還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原因很簡單,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實在非常的難。
一個客觀的事實絕對不能忽視,那就是在當時的中美兩軍對峙的交界線上,就算一點也沒有戰場經驗的平民到了這裏,也可以看出那一邊是誌願軍的防禦陣地,那一邊是美軍的防禦陣地。
當時第十五軍老戰士們對當時雙方陣地的成色就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
從分界線往北望,是一片單調的黃褐色,到處是烈火焚過的殘灰和焦土,就象到了戈壁灘,鼻子吸兩下,還能嗅出刺人鼻孔的*******炸藥味。
而往南瞧,卻是草深樹茂,鬱鬱蔥蔥,一派勃勃生機。
雖然說有些人不願意說是自己害怕美軍的炮火,但是如果麵對這樣的事實那你應該怎麼做?
不是戰鬥期間,由於美軍的鬆懈,誌願軍戰士很容易就幹掉一個無比悠閑的美軍士兵,可是你就要想到那嚴重的後果,當因為你的一顆子彈,引來了敵人鋪天蓋地的轟炸,可能會引起大量的誌願軍戰士傷亡,那你就會想這種做法值不值得,所以美軍才會一直這麼悠閑,甚至一點也不把對麵的誌願軍當作一回事。
由於“聯合****”的這種優勢可供依仗,所以在不打大仗的兩軍陣前也格外驕狂。他們受不了地堡裏的陰冷潮濕,就三五成群地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甚至跑到兩軍陣地之間的河溝裏脫得赤條條地洗澡,故意拍打著胸毛以顯示其膘悍強健。
欺負中國軍隊沒有飛機,炮火也有限,“聯合****”的坦克就明目張膽地開到最前沿的陣地上,你敢打他一槍,他就還你一炮,反應極快,準確凶猛。他們的機槍和大炮也對準中國軍隊的陣地,不時地尋找可供發泄的目標,一有風吹草動,就狂轟濫炸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