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地‘聯合****’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和‘聯合****’同時都意識到了一個事實。
誌願軍將士們經過多次艱苦卓絕的陣地防禦戰,他們終於發現,就算沒有現代化的武器作後盾,就算要頂著敵人撲天蓋地的炮火,可是隻要誌願軍不畏強敵,認真構築防禦陣地,大力發揚我軍頑強拚搏的精神,誌願軍是完全可以和‘聯合****’機械化部隊進行抗衡的。
同樣,在美軍為首的‘聯合****’多次發動對我誌願軍的進攻之後他們也認識到,毛主席說的那句話是對的,決定戰鬥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絕對不會是人手中的武器!
雖然‘聯合****’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作後盾,可是他們麵對頑強不屈的誌願軍戰士們,他們知道要想在短期,或者說在朝鮮戰場上想戰勝中國誌願軍,絕對是一件任重道遠,或者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兩方都明白了一個很現實的戰略問題,但最終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從戰略上來說,因為中國軍隊的防禦成功,誌願軍戰士在防禦戰中積累了很多的戰鬥經驗,他們開始知道如何應對於‘聯合****’的機械化裝備,也從被動的局麵中扭轉了過來。
而‘聯合****’一旦認識到不能盡快地將中國軍隊擊敗之後,由於他們的主要戰場還要與老毛子爭奪歐洲戰場,所以他們根本不敢在朝鮮半島上投入太多的力量,經過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後,在美軍的主導下,‘聯合****’不得不在朝鮮戰場上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攻,攻不動;撤,又不甘心;求和吧,又死要麵子。
麵臨這樣的痛苦局麵,想當然‘聯合****’也就沒有再敢對著誌願軍的陣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攻擊。
可是,一旦‘聯合****’出現了這種戰略上的茫然不知所措,那麼就必定會讓中國誌願軍找到了攻擊的機會,被動局麵一旦扭轉了過來,‘聯合****’想當然也就更加難受了。
當時,“聯合****”方麵第一線兵力有美軍6個師、英軍一個師、韓軍6個師,共13個師;第二線有美軍一個師、韓軍兩個師及土耳其步兵第一旅,共3個師一個旅。
而中朝軍隊第一線兵力有誌願軍8個軍、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11個軍(軍團);第二線有誌願軍3個軍、朝鮮人民軍一個師,共3個軍、10個師。另部署於東、西海岸的有誌願軍3個軍、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3個軍(軍團)。
雙方兵力都相差無幾,但戰略方麵卻都作了重大的變化,雙方一邊鞏固後方,一邊調兵遣將,準備著新一輪的戰鬥。
很明顯,‘聯合****’方麵已經越來越注重防禦了,‘秋季攻勢’結束後“聯合****”調集韓軍第八師、首都師開始對智異山、雲長山、回文山地區活動的朝鮮人民軍遊擊隊進行清剿。
在日本待命的美步兵第四十師、第四十五師與在朝鮮的美騎兵第一師、步兵第二十四師進行輪換。另外,還計劃在10個韓軍師中的每個師增加4個榴彈炮兵營。
同時美國國內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美國小夥子不甘心一直呆著無聊看到任何勝利希望的戰爭戰場,他們越來越不想呆在朝鮮前線,所以記點輪換製度也開始實行。
當然,更加重大的調整發生在五一年的冬季,北約盟軍總司令德懷特.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因被內定為共和黨下屆美國總統候選人而辭去軍職。
美國總統哈裏.杜魯門於4月28日任命“聯合****”總司令馬修.李奇微中將接替艾森豪威爾,就任北約盟軍總司令;同時任命美國本土部隊司令官馬克.克拉克上將接替李奇微,就任“聯合****”總司令。
其實這主意參謀長聯席會議打了很久。他們都覺得李奇微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現在由於他在談判中過於強硬的立場,反而成了美國利益的絆腳石。但由於今天能夠與中朝方討價還價的地位也是人家費心費力掙來的,白宮和五角大樓不得不給予了他一個幾乎與美國陸軍參謀長平起平座的位置。
不過這怎麼說還是比下崗的麥克阿瑟的下場要強得多。
接任他的克拉克上將也是美利堅合眾國軍隊的一員戰將。
和麥克阿瑟一樣,時年56歲的克拉克也是將門之後,出身於紐約州麥迪遜.巴臘斯克,1917年畢業於西點軍校,跟李奇微是同班同學,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意大利方麵的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指揮過著名的薩萊諾和安齊奧的登陸作戰,奪取了卡西諾的堅固陣地,為解放羅馬立了大功。當時,李奇微就在他手下的第八十二空降師任師長。
不過,美國新聞界認為,真正“使其有名的,可能還是作為美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官在巴爾幹方麵的作戰,和戰後作為奧地利駐軍司令官兼高級專員和蘇聯科涅夫元帥就奧地利中立化協定開展的外交論戰。”
美國總統給“聯合****”派了個能打又能談的統帥,本身就有些意味深長。
克拉克曾於1951年2月來朝鮮戰場進行過實地考察,並參與過美國軍方戰後的戰略規劃,他在回憶錄中也說:
“我從頭到尾參與了華盛頓的戰略規劃。在擔任主管訓練的美國本土野戰部隊司令官時,我就懂得這個職責意味著緊急的戰火爆發。沒到一年時間,韓戰真的爆發了,我們加緊擴充地麵部隊,訓練他們去與隻會依從少數戰爭律例的敵人作戰。”
不得不說克拉克將軍的到來,從某一下方麵來分析,其實是‘聯合****’在朝鮮戰場已經隱生退意,克拉克將軍甚至都知道他的第一使命,不是來想辦法如何來將對麵的中國誌願軍擊敗,而是要想辦法如何來結束這一場讓他們國民稱之為極其糟糕的戰爭。
想當然,美軍已經在打退堂鼓了,可是對麵的誌願軍在幹什麼?
與想打退堂鼓的‘聯合****’相較,中國人民誌願軍正士氣高漲,‘秋季攻勢’結束後,我軍一係列的局部戰鬥都取得很大的勝利,讓戰士們都意識到,別看對麵的‘聯合****’大炮不少,坦克眾多,可是打起仗一樣不是靠兩條腿就衝殺的誌願軍對手,中國軍隊正在積極地備戰著。
要想攻敵,當然先得守好家,積極備戰的第一步就是要將現今的陣地鞏固,讓敵人如果進攻,就要麵臨比‘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更大的痛苦。
要知道雖然說誌願軍在‘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中,我軍取得了大部分戰鬥中的勝利,但讓誌願軍戰士們極為不滿意的是,在這些防禦戰之中,我軍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第六十七軍、第六十八軍均傷亡慘重,戰役一結束即撤出休整補充。
其根本原因是,在“聯合****”方麵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密集猛烈的火力突擊下,中朝軍隊依托一般野戰工事、很難做到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進行持久的防禦作戰。
但是也就是在這種巨大的傷亡中,誌願軍戰士們在浴火中重生,他們恰恰就是“聯合****”鋪天蓋地傾泄的鋼鐵,促使中朝軍隊找到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好辦法。
誌願軍戰士們就創造性地構築了防空坑道(後來在越南戰爭中被“貓耳洞”),並將相鄰的防炮洞發展成馬蹄形的小坑道,成為坑道工事的雛形。
朝鮮人民軍東線部隊在防守作戰中,也成功地在反斜麵構築了迫擊炮坑道工事,讓進攻的美韓部隊大大的吃了苦頭。
更有在馬良山局部戰役之中,梟龍特種大隊戰士們創造性地躲入了敵人大炮和飛機轟炸的死角,在陣地的關鍵地方挖掘出了藏兵洞,又給誌願軍的防禦戰術帶來了新的思路。
誰都知道,麵對美軍的對我誌願軍的陣地攻擊,誌願軍防禦起來非常的困難,最大問題是首先要麵對敵人的飛機和大炮轟炸。
在陣地上放多了人,如果被大敵人大炮一炸,那麼傷亡一定非常的慘重,防禦起來就非常的困難,可是如果人放少了呢,也是不行的,當美軍的步兵跟著敵人的炮火衝向了陣地,陣地上少量的誌願軍戰士們一樣也守不住。
但是,現在有了藏兵洞,可就不一樣了,將藏兵洞挖掘在陣地的下方山腰的死角上,讓敵人的飛機和大炮炸不到,但是隨時可以馳援陣地,甚至還可以留著有生力量在晚上打敵人偷襲,發起反衝鋒,這個好點子的出現,讓誌願軍防禦戰無疑變得更加多樣化。
秋季作戰以後,誌願軍總部專門發出構築陣地工事的指示,要求各部在防守的各要點上都必須構築坑道工事,工事強度必須能抵禦榴彈炮的轟擊。`
進入冬季後,經過了馬良山戰役的勝利,知道了藏兵洞的好處,中朝軍隊更是在我軍全線開展構築坑道工事,將現在陣地構築得成為一條條鋼鐵長城。
不得不說,誌願軍讓人吃驚的土木作業能力,讓世界軍事史為之感歎,朝鮮半島上的冬天誰都知道是個什麼樣,傳說中灑泡尿出去可能都會在空中凍成冰棍,走出門如果受凍了不知道,感覺鼻子癢沒準一摸鼻子都能掉下來。
在這樣的朝鮮半島,隆冬中天寒地凍,朝鮮半島上的土石更被凍得異常堅硬,
誌願軍可沒有機械化的土木作業能力,他們實際的工具卻僅僅隻有隨身的野戰鐵鏟,甚至從朝鮮半島上鄉親們那裏借來的農作工具,完全可以想像用這些工具怎麼可能將防禦陣地修築出來,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這都是不可想象的任務。
可是,在那個熱血燃燒的年代裏,年輕一代最可愛的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了陣地構築的任務。
工具不足,從鄉親那裏借,從敵人那裏繳獲,更加讓各國有些驚歎的是,當時為了完成這些任務,誌願軍戰士們還在部隊裏建起了小鐵匠鋪。
當然,建立起鐵匠鋪後就會牽涉到有需要鐵礦石的問題了,但誌願軍又做了一件讓‘聯合****’目瞪口呆的事情。
那一會兒,美國飛機天天都在誌願軍的陣地上,還有運輸後方投彈呢,誌願軍的防禦區域到處是都是敵人的彈片,這可比那些還未經過冶煉的鐵礦石好用多了,在美國飛機大力‘支援’下,誌願軍各部隊都從來不缺少鐵資源,不但所有的挖掘工具最後全部都變成了‘聯合****’提供,甚至後來還有相當一部彈片被運到我軍後方,又做成了炸彈重新回到了我軍炮兵部隊,重新送給了美國鬼子。
說起來也好笑,後來因為誌願軍各部到處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小鐵匠鋪,‘聯合****’派出的特務份子潛入了我後方將這個情況報告給了‘聯合****’司令部,並且還說之所以誌願軍搞了這麼多的小鐵匠鋪,是因為‘聯合****’扔出的炸彈實在太多了,鐵質資源太多浪費了可惜所以全做成了構築陣線工具,這份報告可把美軍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氣得不行,最後不得不命令他們的空軍部隊長點眼睛,不要再隨便給我誌願軍的鐵匠鋪免費送戰略資源了。
不得不說,當時打過抗日戰爭的誌願軍部隊真是一支艱苦奮鬥的不世強軍,他們從來就不會氣餒,從來不知道害怕和失敗,他們總能在戰爭之中吸取教訓,創造更好的殲敵機會,不利因素也能給他們善加的利用起來,這樣的軍隊又有什麼不可以戰勝呢?
可以想像,當誌願軍戰士們利用各種資源經過了一個冬季的構築陣地防禦之後,展現在‘聯合****’軍麵前的那龐在鋼鐵長城,讓任何一個‘聯合****’都看了為之崩潰。
其實,也不是 “聯合****”不知道一旦給誌願軍建立起這種防禦陣地的壞處,在冬季時當他們看到誌願軍陣地上熱火朝天的工作時,他們也感覺到了危急。
所以還多次發起旨在破壞中朝軍隊正在構築的坑道工事的所謂“高腿櫃作戰”:
把重炮和坦克推進到高地頂上,並由航空兵配合,以重炮和重磅炸彈直接轟擊中朝軍隊的反斜麵,並頻繁地施放毒氣。而中朝軍隊初期的坑道工事厚度不夠,坑道口也不夠隱蔽,遭到破壞較為嚴重。
“聯合****”向中朝軍隊第一線陣地施放毒氣32次,致使中朝軍隊216人中毒。
敵機就炸毀中朝軍隊坑道42處,殺傷人員236人。
困難來了,敵人也做出了反應,打了當時構築陣地的誌願軍將士們一個措手不及。
出現了這種傷亡,讓“聯合****”雖然占到了一些便宜,但他們地沒有認識到當時的中國誌願軍卻是一支最善於總結成功和失敗的部隊。
的確,當時由於是誌司大力號召所有各軍部都進行了土木作業,但是由於很多部隊經驗不足,很多部隊先擇挖掘藏兵坑道時,由於地質選擇不當,土質鬆軟,所以一遇到炸彈的震動,就容易塌陷,甚至在春季冰雪融化,也會出現坍塌事故,也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
想當然,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誌願軍的各部隊也就開始總結起坑道挖掘的經驗了。
誌願軍總部向各部隊及時發出指示,要求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誌願軍甚至召開的第一線兵團及軍參謀長會議,統一了坑道工事的規格標準,
要求坑道頂部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頂部厚度10~15米,能承受住重磅炸彈的轟炸;每條坑道要有兩條以上的出口,坑道內幅員寬1.2米高1.7米。
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使坑道工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技術要求和戰術要求上,都更加完善起來。
至5月底,中朝軍隊第一線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和與之相配係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已基本完成。全線基本形成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
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一個個特大號的“蜂巢”,但是蜂窩裏麵可不是蜜蜂,全是等著全力向美軍進攻的誌願軍戰士呢!
中朝軍隊除進一步完善第一梯隊坑道工事外,第二防禦地帶的工事基本完成,第三防禦地帶和東西海岸等重點地區的核心坑道工事也已開始構築。第一梯隊6個軍構築坑道190多公裏,塹壕、交通壕650公裏,各種火器掩體12 180個。加上第二、第三線的工事,中朝軍隊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裏長的整個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裏縱深以坑道工事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形成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這種“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係”,是塹壕防禦體係與支撐點防禦體係的發展,是中朝軍隊對戰爭藝術的新創造、新貢獻。這種防禦體係的形成,不僅使中朝軍隊在防禦中處於主動地位,而且也具有發展進攻的潛力,成為反擊作戰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