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陰陽魚
臨島府邸仙人洞
西旗東鼓入海口
北峰南台五福門
這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蠻荒之地,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片荒蕪衍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客,軍政高官,奇聞異士。故事的由來以省城“絨城”海域延邊一座古鎮而開始...
民國年間(故事開始的時間大致在1929-1935年間,具體哪一年時間據一大群老爺們吹牛的時候也是不大記得住,大致時間不詳。)各地軍閥割據殺伐不斷狼煙四起民不聊生。在此群雄逐鹿兵戈相諫的時代裏,唯獨一處延邊古鎮卻是繁華似錦欣欣向榮的景象。古鎮北向環山延綿,常年雲霧繚繞雨露均沾,宛如臥龍盤踞環抱於古鎮東北街城圍之勢。一條河道清澈透底的溪流,由北街龍頸口水壩北溪上遊七拐八彎直通南溪分流至南門鎮口外小道旁,直引江心入海口。南門鎮口聳立著年代久遠而古老的青石牌坊,牌坊共有三個拱門,門前左右座落著兩隻凶相畢露的雌雄石獅。其上山形牌麵中門之上書刻著四個大字“慈溪古鎮”!左右牌麵各自刻畫著蛇形圖像,門拱四根青石柱刻畫了七字句:“迎風招展遠方客、細雨綿柔四方街、慈念重恩出貴人、溪流江岸入財門”。青石牌坊上日積月累地青苔和風吹日曬後的衰像,仿佛一位老者正在訴說著它蒼老不堪的過去,卻沒有留下任何書寫者的痕跡。
此時正是入秋時節,牌坊口江麵渡岸處清晨趕集的時刻,江麵上各種漁船商舟客商彙集江麵口岸進行著各種交易裝卸貨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聲鼎沸,此中有著一群特別隊形的人員,隊伍整齊有序。它們穿著統一,頭纏布條身著黑色卦布衣和手編草鞋,肩扛當地土造獵槍腰掛銀飾小彎刀正在跟隨著帶頭領隊者,有模有樣的巡視著四周的環境。它們正是古鎮內鼎鼎大名的“湯氏宗族”雇養的雜牌民兵巡邏小隊!這支小隊伍領頭的叫做“總把頭”,他姓嚴,大家都喊他嚴把頭。五大三粗的體魄,更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大小夥。負責南門口南街管理處的巡邏和保衛口岸貿易的事宜,它們這個小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50來號人分成三組小分隊,組成人員皆是當地土著湯氏宗親。
從江心口岸進入鎮口牌坊,就到了古鎮牌坊旁登記處,有小隊的守衛專門負責進行出入登記檢查進出人員,外設兩座木質瞭望塔台以及障礙物。進入鎮內南街青石路,沿路直行順著彎曲的河道前,有著一道青石板小橋稱作“南溪橋”。這裏就是南溪的集市分散地,由南溪通往北溪上遊直至北街《湯氏大莊園》。河道兩端隔岸相望,溪水清澈漁船密集人群湧動,兩岸沿街各類商鋪應有盡有,來往客商販賣聲嗬嚷不止,一聲接著一聲不停得叫喊著熱鬧非凡。
北街湯府大莊園,座落在“龍頸山”山腳下麵朝北溪上遊中段直麵南街牌坊口,依山傍水亭亭玉立,沿街樓閣市集更是繁華落盡。
龍頸山也稱“北山嶺”,大莊園就在山嶺下平原位置叫北山口。據老爺們喝了二兩自釀米酒口吐唾沫的講解:北山頂山形由北向至東市尾處。東尾處乃是東市的後山,沿著後山峻嶺50裏外有著一座吃人不吐骨頭的山寨土匪窩,不知禍害了多少古鎮鄰郊的村落(省府多年派兵圍剿均未有果)。因北山嶺山形行欒猶如巨龍臥巢之勢,乃是古鎮的風水寶地,後人才改稱為“龍頸山”。據後期研究縣誌考證,老爺們確實是酒後吐真言了。
東市河道口分流南溪貫通西市“訓練營”,東市的位置皆是土著樓房與平民。所謂的“西市”訓練營並非生活區,乃是平坦的草原地,湯氏兵員糧庫重地。
大莊園議事廳內,族人宗親以及東西市負責人端坐在大堂左右兩側,堂上正位正坐著兩位老態龍鍾的老者。二者皆是湯府大元老,統管著整個慈溪古鎮的一切事務,左側大哥湯祁隆主內務,右側二哥湯祁陽主外務。二者看似年老體邁,實則剛過50有餘未至垂暮之年,老大比老二稍長一個巴掌大。
湯家長房共有三位親兄弟,大哥大莊主湯祁隆、二哥二爺湯祁陽、三爺湯祁陣,人稱“牛鼻子湯三爺”。二房也共有三個兄弟,正是堂下左側頭把交椅的大族長“湯鎮國”,專門管理宗族祠堂家法一切事務。二兄弟“湯鎮軍”,省城軍區參謀長。三兄弟“湯鎮南”,人小鬼大卻是品學兼優文武雙全可算得上人才輩出!湯鎮國卻把自己的弟弟鎮南當成了自己家的親孩子一樣對待,畢竟年齡差異太大,古話說得好,“長兄如父”。湯鎮國與湯祁隆年歲相差無幾,整體卻比湯祁隆精壯多了,而這個自家弟弟卻和自己年頭相差十之有餘。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以一位父輩的一種情愫對待自己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