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尋找靈魂的寄托(2)(1 / 2)

上帝聽了之後,還是搖了搖頭。

幸福之神茫然無措了。

上帝意味深長地說:“你選擇的這兩個地方都不難找到。你應該把快樂的種子撒在每個人的心底。因為,人類最難到達的地方,就是他們自己的心靈。”

可見,生活得快不快樂,還是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

快樂是血、淚、汗浸泡的人生土壤裏怒放的生命之花。隻有受過寒凍的人才感覺得到陽光的溫暖,也隻有在人生戰場上受過挫敗、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樂。

一棵樹不會太關心它結的果實,因為果實隻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而成的,而隻要它的種子是好的,它的根紮在沃土中,它必將結好的果實。真正的快樂是一個人的內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體現,本身即是享受。

莫讓良心接受靈魂的審判

蘇格拉底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發現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亦即每當我要去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時,內心都會出現一個聲音叫我不要做。”蘇格拉底稱這個聲音為“精靈”,而這個精靈隻會說“不”,就是隻有當你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時,精靈才會對你說不可以。

這聽起來似乎挺不可思議的,其實不難理解。就像我們常說的“做了這件事,我會良心不安的”,這種“不安”跟蘇格拉底所說的意思是相似的,他所說的“精靈”就是我們所說的“良知”。他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先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聽“良知”的聲音。

良心,是人的道德情感的“試金石”。人活著,經曆多大的磨難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受到譴責。做了錯事壞事,或許可以逃過別人的眼睛,甚至逃過法律的製裁,但是唯一逃不過的是自己心靈的譴責。

良心的責備比什麼都痛苦。背負著心債過日子,其中滋味可想而知。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地,人生才是真正的灑脫與幸福的。

如今人們對於財富的追求往往達到癲狂的地步,人的生命為財富所劫持,而其他的一切則成為了附屬,生命在社會的進步中被異化。良心是每個凡人的上帝。良知是性善的一個表現。然而,良心是性善的一個代表,良心是每個凡人的上帝,誰能使一個人開脫掉自己良心的責備呢?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為求生計,隻好到一個伯爵家去當小傭人。伯爵家的一個侍女有條漂亮的絲帶,很討人喜愛。一天,盧梭趁沒人的時候,從侍女床頭拿走絲帶,跑到院裏玩賞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仆人從他身後走過,發現了盧梭手中的絲帶,立刻報告了伯爵。伯爵大為惱火,就把盧梭叫到身旁,厲聲追問。盧梭緊張極了,心想,如果承認絲帶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會被辭退,以後再找工作,可就更難了。他結巴了好大一會兒,最後撒了個謊,說絲帶是小廚娘瑪麗偷給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讓瑪麗過來對質。善良、老實的小瑪麗一聽這事,腦瓜子頓時懵了,一邊流淚,一邊說:“不是我,絕不是我!”盧梭卻死死咬住了瑪麗,並把事情的“經過”編造得有鼻子有眼。

這下子,伯爵更惱火了,索性將盧梭和瑪麗同時辭退了。當兩人離開伯爵家時,一位長者意味深長地說:“你們之中必有一個是無辜的,說謊的人一定會受到良心的懲罰!”

果然,這件事給盧梭帶來了終身的痛苦。四十年後,他在自傳《懺悔錄》中坦白說:“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

一時的自私讓盧梭遭受了一生的良心譴責。時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與處世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才能減少過失,無愧於心。

良心的懲罰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負著良心的懲罰會讓你苦惱得寢食不安。要做到坦坦蕩蕩,唯有讓自己的心充滿正直、誠實。當正直和誠實的陽光照耀著你的心靈時,陰霾就會遠離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