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次長假時帶路路去了一次海邊,因為路路一直都很想去看大海,趁著這次機會正好可以讓他放鬆一下心情。我們一家到了海邊,看著寬廣的大海,真的有說不出的快樂,路路更像是一匹脫了韁的野馬,在海灘上瘋跑。
“路路,你看那邊有海鷗!”我指給正在追逐浪花的路路看。
“在哪兒?在哪兒?”他忙順著我指的方向看過去,一群海鷗正掠過海麵。
“你看,海鷗躲避浪花的動作是不是很笨拙?”
“真的,真的,媽媽你看,那隻笨死了,差點被浪花打著,哈哈!”
“路路,你覺得和咱家小區裏經常飛來飛去的麻雀相比,誰飛得更靈活?”
“當然是麻雀了。那些麻雀特別靈活,拍打幾下翅膀就飛上天了,根本就靠近不了。”
“可是啊,麻雀卻不能飛越大海,反而是飛著看起來笨拙的海鷗,能真正飛越大洋。”
路路聽了我的話略有所思,路路爸也在旁邊感慨地說:“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事,你看著很笨的人,但最後卻做出來非凡的成績。”然後他轉向我,說:“你知道我們單位那個小龔吧,就是上次來咱家,你還說人家有點木訥的那個人,前幾天竟然設計了新的抽機,而且被選為全國青年模範了。”那位叔叔,路路也認識,他也很驚奇,估計在他看來,那位叔叔也不像是那麼聰明而有創造力的人。
那天,我和路路爸將這個話題進行了很久,我們兩個好像是比賽一般的,將所知道的所有看起來笨笨的人,最後卻取得了非凡成果的人一一列舉出來。其實,我和路路爸這樣做的方法很明顯,就是想讓路路不要認為自己笨,就破罐破摔。而路路似乎也真的受到這些人的影響,回來之後又仔細地問了小龔叔叔的事跡,也查了那些小時候被人說過“笨小孩”的人的事跡。盡管他沒有說什麼,但我知道這次看海之行應該是收獲頗豐了。
其實,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講,我是一個有點神經質的媽媽,孩子一出現風吹草動,或者有些什麼不好的小思想,我就會“把小化大”,趕緊將那些思想的萌芽“扼殺”。曾經路路爸一直笑我,覺得我太“小題大做”了。但到現在為止,我都慶幸,在路路的問題方麵那麼神經質,所以才能讓那個一直處在成績中等,其他一般,隻會玩的壓力下的小男孩成長成為現在這樣一個陽光、有主見,並且做事很積極的人。
孩子很多性格的形成都是從小時候一個小想法慢慢發展成的。當路路問我“媽媽,我是不是很笨”的時候,是因為這個問題真的給他造成了困惑,如果父母此時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把父母的“不回答”當做默認,並深深地埋於心底。很有可能將來影響孩子的成長。當我家路路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直接告訴他“並不是如此”,而且還會用周圍他熟悉的人的故事來開導他,讓他進入一種“共同感應”的角色體驗裏,通過別人的成功,告訴路路,他也可以。
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覺得自己比別人笨,有負麵、消極的情緒是十分正常的,但這種負麵、消極的情緒若是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好比他們身上多餘的負擔,會讓他們覺得越來越“沉重”,嚴重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所以父母應當教導孩子學習和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習慣,如果孩子能甩掉這些壞情緒,就可以重新恢複到從前那個活潑好動的小小少年。在對路路的情緒調整當中,我和路路爸首先讓路路學會自己認識自己的這種負麵、消極情緒,了解到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一種表現,然後再找出相應解決的對策。我按照一本家教書上寫的給路路製定了一個“情緒失控表”,上麵記錄著路路每天的情緒是好還是壞,好的一天就在上麵畫一個愛心,差的一天就在上麵大大地畫一個“X”。起初路路的情緒表上一直都是“X”,但是隨著我和路路爸的引導,他的情緒表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是愛心,每當路路看著滿是愛心的情緒表都會顯得非常高興,這說明他又輕鬆、快樂地度過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