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7)(1 / 1)

@@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與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細心品味米花在線書庫經典名著。@@

看著這些藏品,讓我想到了清末民初另一位亦官亦商的大人物——盛宣懷。盛宣懷一生,以一種“近乎強迫症的精神征候”,為世人留下了一億多字、近18萬件的“盛檔”(僅上海圖書館收藏,還有更多流散於各地),籠統算來,平均每天保存6.8件檔案,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近代史料的寶庫。黃開文和盛宣懷的人生構想有過具體交集,黃開文是否受過其影響,我還不確定,但從現有的資料看,二人不無關係:正是由於時任督辦鐵路大臣的盛宣懷向光緒皇帝奏請開辦中國人自己的官辦電話業務,黃開文才得以在1903年開始正式開辦京畿中國人自己的電話業務,並擔任首任大清都城電話局的掌門;黃開文的電信“政績”也受到了盛宣懷的肯定,最後得到了盛宣懷和其他幾位大員的聯合奏保,得“賞加二品銜”。Bo

當然,從數量上看,黃開文保存的檔案和盛宣懷保存的根本無法相比(雖然我並不知道在“文革”和後來的歲月中黃開文的收藏有多少被毀壞和遺失),但晚盛宣懷22年出生的黃開文,顯然對當時國人視為時尚的攝影術有著更深的偏好,這才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家族完

整的視覺檔案。這些照片,我相信不隻是做曆史影像收藏的我的個人倚重,在當前近現代史的研究中,原始照片的缺乏已經成為一個過不去的瓶頸。雖然中國近代的開端和攝影術的正式傳入同為連枝,但由於中國人對攝影術認知的原因,這些“名人”本身留影數量就不大,

而曆經後來連年的國內動蕩,特別是“文革”“破四舊”的摧毀,能夠留存到今天的原始影像就屈指可數了。我們看到無數所謂擁有大量“圖片”、“圖說”或“圖誌”的書籍,甚至一些曆史名人的個人傳記,可能都沒有使用一張原始圖片。書中那些所謂的“照片”,不是從別的出版物上翻拍,就是從網絡上盜用電子視圖。照片沒有來源,沒有尺寸,沒有材質,沒有拍攝者和拍攝時間,本身已經模糊不清,不僅基本的史料信息殘缺不全,更遑論欣賞照片本身的光影、質感和多彩的細節,甚至藝術的享受了。

我希冀本書中的這些原始照片不會被讀者視為簡單的配圖。黃開文本人的二十多張個人肖像,已經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心路曆程,它們絕不是一個非“大人物”的主人公一時興起而為之。而黃開文家族成員的近百張留影,更是無可辯駁地告訴我們這個家族對照相術和自

身影像的認同。今天,它們應當成為我們可以觸摸的曆史明證,我們應該去欣賞,去品評,走入影像之中,去享受其中豐富的內涵和韻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