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應急措施處理(3 / 3)

⑸生石灰類

若是生石灰濺入眼睛內,要切記:一不能直接用水衝洗,二不能用手揉。因為生石灰遇水會生成堿性的熟石灰,同時產生大量熱量,反而會的燒傷眼睛。

正確的方法是:用棉簽或幹淨的手絹一角將生石灰粉撥出,然後再用清水反複衝洗傷眼,至少15分鍾,衝洗後勿忘去醫院檢查和接受治療。

·耳內異物

由於無知和好奇,寶寶有時將手裏玩的小東西塞到耳朵裏去,如圓珠子、小豆子、小石塊等,形成外耳道異物。在夏天,寶寶在外麵玩時,各種昆蟲飛進或爬進耳朵裏也是常有的事。

⑴小蟲入耳應急處理措施

小蟲入耳,耳孔內會有跳動爬行感,寶寶會感到難以忍受的聲音和耳痛。

●告訴寶寶千萬不要緊張與害怕,小蟲飛進耳朵時要馬上用雙手捂住耳朵並張大嘴,這樣可以防止耳朵的鼓膜被震傷。

●小蟲飛入耳道,應馬上到暗處,用燈光或手電筒光等照有蟲子的耳道,小蟲有趨光的習性,蟲見光會自行出來。

●用食油(甘油亦可)滴3~5滴入耳,過2~3分鍾,把頭歪向患側,小蟲會隨油淌出來。

●小蟲入耳後,取食醋適量,滴入耳內,蟲即自出。

⑵耳道進水應急處理措施

●耳道進水時,將頭側身患側,用手將耳朵往下拉,然後用同側腳在地上跳數下,水會很快流出。

●也可以用棉簽輕輕插入耳中,將水分吸幹。

●父母要切記,當遊泳或洗澡時耳道不慎進水,應及時使耳道內的水流出,防止引起中耳炎。

⑶小東西入耳應急處理措施

豆類遇水膨脹可刺激外耳道皮膚發炎、糜爛,會有劇烈的疼痛。大的異物可引起聽力障礙、耳鳴耳痛和反射性咳嗽。

●豆入耳道時,選一根細竹管,其直徑與耳孔一樣大小輕輕地插入耳道,然後嘴對著竹管外口,用力吸氣,豆子會被吸出來。

●豆、玉米、米麥粒等幹燥物入耳,不宜用水或油滴耳,否則會使異物膨脹更難取出。

●耳道內滑進小圓珠、玻璃球時,不要用鉗子取,鉗子容易將異物送入耳道深部。

●不要用尖銳的物質挖搗耳內異物,以免造成耳內黏膜和鼓膜的損傷。

異物進入耳道多日,或疼痛較重時,不宜延誤,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鼻腔異物

寶寶生性活潑好動,有時玩耍時無意中將小豆子、紐扣、珠子、筆帽等微小物品放進鼻腔,如果父母沒有發現,可能數周或數月沒有症狀。而尖銳、粗糙的異物,可損傷鼻腔,引發潰瘍、出血、流膿和鼻塞。豆類進入鼻腔因膨脹,可突然引起鼻塞、噴嚏,腐爛時有膿性分泌物及異臭味。

⑴應急處理措施

●異物剛進入鼻腔,大多停留在鼻腔口,對於5歲以上的寶寶父母可壓住患兒健側鼻孔,讓患兒用力擤鼻涕。如果寶寶較小,則不能用這種方法,有可能將異物吸入。

●異物擤不出或已經進入鼻腔深處,特別是圓形異物,一定不能用鑷子去夾,以免越來越深,應立即送醫院處理。

●尖銳異物刺入,或異物過大,應送醫院處理。

●如果是蚊、蠅等飛蟲吸入鼻中,切勿亂挖,隻能用擤涕的方式來把它擤出。把鼻翼捏緊,把蚊、蠅擠死,然後再與鼻涕同時擤出。

●利用氣壓吹出異物是最安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父母可以教寶寶學會這種方法。順序如下:用力吸氣,閉緊嘴巴,手指壓住未塞住異物的鼻孔,使勁用塞住異物鼻孔吹氣。一次不成功,再反複2~3次。

吹出異物的一部分後,便可用手指試著取出異物。要小心,不要又將異物塞回鼻中。

⑵加強預防措施

●教育寶寶吃飯時不要講話或玩耍。

●教育寶寶不要把食物、玩物、瓜皮、果殼等塞入鼻腔。

●及時發現玩具上將要脫落的物件,加以緊固。

·手指夾傷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和學校的門戶、鐵閘、窗框、抽屜或者汽車門等,最容易夾傷手指,而傷者多是活潑好動的寶寶。

⑴手指夾傷好難受

手指被門窗或抽屜夾傷後,輕者疼痛,出血腫脹,手指皮膚變青紫或指甲下呈淤青色——甲下積血;重者指甲脫落、甲床撕裂、關節出血或指骨骨折;更嚴重的可引起手指切斷。

⑵應急處理措施

●父母不必驚慌,先安慰寶寶,看見有出血處要及時進行止血和消毒。

●手指血腫及疼痛,應立即用冷毛巾或冷水袋濕敷傷處,以減輕疼痛並可防止血腫增大。

●如果血腫越來越大,則可用繃帶或布條稍稍加壓包紮,但需注意包紮時間切勿超過1小時,並隨時注意手指末端的顏色。如果發現指端顏色變紫、發涼,應立即鬆開繃帶或布條。

●如果手指夾傷後有創口,應局部消毒後包紮。

●用厚紙板等物件支撐起寶寶的手臂部,然後用繃帶紮好,再將手臂用三角巾固定,以減輕腫脹和疼痛。

●傷後24小時,可改用熱毛巾或熱水袋熱敷,但要避免將手指燙傷,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鍾。

●如果出現紫色的出血現象或腫脹時,有可能是手指部的骨骼發生了骨折,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治。

●如出血不止,可將受傷的手指抬高超過心髒,以減輕疼痛和止血,並立即送醫院診治。

●對指甲下積血和疼痛明顯者,可用火燒的大頭針在指甲上刺穿數孔,讓血液流出,以減輕疼痛。

●治療夾傷期間避免給寶寶洗浴。

·腳夾進自行車輪

許多父母外出或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習慣將孩子放在自行車後座上騎坐著。因寶寶天性活潑好動,有時或許是好奇心驅使,導致腳別進自行車後輪裏。輕者造成皮膚破損、腫脹;重者骨折,甚至出血嚴重。一旦發生這樣的意外,父母都會心急如焚。

·應急處理措施

●首先父母不要驚慌,想辦法把寶寶的腳從車輪中弄出來。切記不要生拉硬拽、強行用力,以免加重孩子的傷勢。

●如寶寶的腳別得太深,不易取出,可借助工具剪斷自行車輪的鋼絲或掰彎,然後察看傷勢,依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如傷勢較輕,可塗紅藥水或紫藥水,不必包紮,避免沾水,過幾天就會好了。如傷口較髒,首先要先用生理鹽水衝洗幹淨後再塗藥。

●如寶寶傷勢較重,局部疼痛、腫脹、出血者,可先用生理鹽水(9克鹽加冷開水1000毫升中)洗局部,然後用消毒紗布敷蓋,用繃帶加壓包紮局部,以不出血為度,隨後送醫院做進一步處理。

●如去醫院不方便,可配合服用雲南白藥。2~5歲寶寶每次0.06~0.12克,溫開水送服,每日3~4次。

●寶寶出血停止後,繃帶應適當放鬆,避免局部組織缺血壞死。

●如寶寶出血嚴重,應在現場立即止血。方法是可用指壓止血法,即在踝關節下側、足背跳動的地方用手指緊緊壓住,直至出血停止;也可用加壓繃帶紮止血法,即用消毒的紗布、棉花等做成軟墊直接放在傷口上,緊緊繃紮以達到止血目的。

●如寶寶傷勢非常嚴重,懷疑其有骨折時,要嚴格限製寶寶再使用患足行走或站立,並迅速送醫院檢查處理。

●如寶寶因疼痛或出血導致休克時,應一邊掐人中,一邊護送至醫院診治。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又稱煤氣中毒。一氧化碳是煤炭燃燒不完全時產生的,吸入肺後,進入血液循環,與紅細胞結合,就大大降低了紅細胞攜氧的能力,使組織器官缺氧而窒息,如腦缺氧時間過長,就會發生腦缺氧後遺症,重者會導致死亡。

⑴寶寶中毒後的表現

輕度中毒者感到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神誌不清。重度中毒者,口唇呈櫻桃紅色,全身皮膚潮紅,神誌不清,甚至昏迷,呼吸短淺,四肢冰涼,甚至大小便失禁。

⑵應急處理措施

一旦發現寶寶煤氣中毒,父母應立即關閉煤氣,及時將寶寶從房子或者汽車內移出來,搬到室外空氣流通的地方,盡快鬆解領口和腰帶,使其呼吸不受任何限製,吸入新鮮空氣,排出一氧化碳。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

在等待運送車輛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急救措施:

●輕者可將寶寶抱到戶外,並注意保暖,穿好衣服、包好被子,以防繼發呼吸道感染。

●對於昏迷不醒的寶寶可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入肺內導致窒息。

●可用針刺或指甲掐寶寶人中穴來促其清醒。

●若發現寶寶無呼吸則需立即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

⑶加強預防措施

煤氣中毒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隻要爐子及房間的通風設備合理,父母細心管理多能避免。

●冬季用煤爐,室內要裝通風設施。

●煤爐使用時間較長,要經常檢查是否煙筒被灰渣堵塞。

●注意使用煤氣做飯、燒水後一定要將閥門關閉。

●警告寶寶不要動煤氣閥門。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主要是因為誤食細菌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種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症的疾病。

⑴及時發現食物中毒

寶寶吃了帶細菌或毒素的食物發生中毒後,一般在1小時到1天內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現象,大多還伴有發熱。重症食物中毒,在短期內可出現四肢發冷、麵色蒼白、出汗、抽搐、青紫等,甚至發生生命危險。如果吃下了帶肉毒杆菌的食物,除胃腸症狀外,寶寶還可有眼瞼下垂,瞳孔散大,看不清東西或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重的不能說話,吞咽和呼吸困難,體溫下降。

⑵應急處理措施

一旦發現寶寶有食物中毒的跡象,首先要停用可疑食物,保留剩下的食物或者寶寶的嘔吐物、排泄物等,以備醫生化驗,然後馬上采取措施進行家庭急救:

如果食物中毒發生的時間在1~2個小時內,可以多給患兒喝白開水,然後用手指或筷子伸入喉嚨進行催吐,以盡量排出胃內殘留的食物,防止毒素進一步吸收。

催吐 如果食物中毒已經超過兩個小時,且患兒精神尚好,則服用一點瀉藥,促進中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

導瀉 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取食醋100毫升,稀釋後一起服下,若是飲用了變質的飲料,最好的辦法是服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的飲料。

解毒 經上述家庭急救,如果寶寶症狀未見好轉,或中毒程度較重,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或盡快將寶寶送到醫院進行洗胃、灌腸、導瀉等治療。

⑶加強預防措施

●一定要去正規商場購買經過檢驗的肉、蛋、魚、蝦及蔬菜和水果。

●不吃半生半熟的魚、蝦、蟹,一旦烹調盡快吃完。

●製作食物時要注意生熟食物的容器、刀、案分開。夏天吃涼拌菜時,必須選擇新鮮的菜,要用水洗淨、開水燙泡以後,加鹽、酒和醋等拌好才能吃。水果要洗淨,能削皮的一定要去皮再吃。

●不要吃變色、變味、發臭等腐敗食物。殘剩飯必須在食後煮沸保存,在下次食用前再煮一次。

●不吃不認識的野菜和蘑菇。

●不要給寶寶吃過量的白果,最好不要給寶寶吃果仁,不吃發芽的馬鈴薯。

●不要用裝過藥品的器皿盛裝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