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殺殺……”宋混麾下的將領,也大聲的吼了起來。
一時之間,張罐麾下將士與宋混麾下將士,進行了激烈的口水戰。
“兄長,不好了,張罐派遣兩路大軍從左右兩側殺來,意圖斷絕我軍的後路。”很快,宋澄便發現了張罐的企圖,並立即向宋混彙報。
宋混見狀,大驚設色,頓了頓,下令道:“撤退,全軍撤退。”
在宋混的命令下,麾下大軍開始從姑臧城的北門處撤離,打算暫時脫離與張罐大軍的接觸,並徐圖良策。
見宋混大軍出現潰敗,張罐大喜,立即下令麾下主力大軍,展開猛烈的追擊,試圖重創宋混軍團。
經過一番追擊之後,張罐軍團大勝而歸,並在姑臧城之中慶祝了起來。
“張公,好消息,牛霸將軍初戰告捷,大敗叛賊李儼,並斬殺李儼麾下千餘兵馬。“就在張罐大勝宋混不久,前線又傳來了牛霸討伐李儼大勝的消息。
張罐聞言大喜,如今,反對自己的宋混和李儼都遭到了慘敗,同時,涼國的王族也大半被自己斬殺,從而讓自己不必擔憂王族的掣肘。
在如此有利的時機,作為張氏王族的一員,若不稱王,更待何時呢?
張罐麾下的部將,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全都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要求張罐立即登基稱王,從而統治整個涼國。
如今,對手紛紛落敗,張罐本就十分的得意,在部下的一致推舉下,張罐正式登基稱王,並將國內的宋混和李儼列為叛軍,並立即派遣主力大軍,征討叛軍。
大將牛霸繼續領兵進攻李儼,而宋混則由張罐的弟弟張據親自領兵討伐。
此時,張罐在涼國的勢力最大,宋混與李儼兵馬弱小,皆無力與張罐相抗衡,不過,他們也不願意服從張罐的號令。
在姑臧城附近,宋混麾下的兵馬不是張罐主力大軍的對手,為了保存實力,隻得向隴西方向撤離,意圖與李儼的兵馬彙合,從而形成呼應之勢。
不過,就算他們兩支人馬彙合,相比張罐麾下的大軍,還是有不小差距的,為此,宋混與部下商議一番之後,決定向鎮守關中的王猛求援,以徹底的打敗張罐。
當然,宋混知道,王猛身為晉國大將,是不會無緣無故幫助自己的,不論涼國何人稱王,隻要向大晉朝廷稱臣,便會獲得大晉朝廷的認可。
為了讓王猛出手,宋混覺得必須割讓涼國的部分領土給大晉朝廷,或者索性讓整個涼國全部歸附大晉。
宋混是一個剛毅正直的人,他並不在意涼國在誰的統治之下,隻要當政者可以為老百姓謀福祉,他便全力支持,況且,涼州原本就是大晉的一部分,而涼國王族已經被張罐斬殺殆盡,為此,讓涼州重新回到大晉的懷抱,也是未嚐不可。
最讓宋混下決心向王猛求援的原因,是關中方向的發展越來越富庶,而一旦涼州歸附大晉,便可以得到關中方向的不小援助,從而可以更加快速的讓涼州的百姓也過上富庶的日子。
在抵達隴西郡之後,宋混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李儼,李儼猶豫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支持宋混的決定,以涼國歸附大晉為條件,說服王猛發兵進攻姑臧。
宋混與李儼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決定由宋混親自前往關中,說服王猛進攻姑臧,而李儼則繼續留在隴西郡,與牛霸的大軍對峙。
經過一番準備之後,宋混帶領百餘護衛,策馬向關中方向進發。
此時,因為長安城方向有重要的事情,而姑臧城方向的挑撥進行的異常順利,王猛便返回了長安城。
宋混與百餘名護衛,一路快速向長安城進發,在前往長安的一路上,宋混親眼見識了關中的富庶,並更加確認自己的決定沒有錯,隻要歸附大晉,並借助大晉的財力和物力,涼州遲早也會像關中一樣富庶。
多日之後,宋混與麾下的百餘名護衛,終於抵達了長安城,在通報來意之後,宋混等人順利的進入了長安城,並在長安官員的帶領下,向驛館方向行去。
在前往驛館的道路上,宋混親眼目睹了長安城繁華的景象,頓時心中大為感歎,相比姑臧城,長安城的規模至少大了七八倍,繁華程度更是遠遠超過姑臧城。
宋混一行人,很快便在驛館之中安頓了下來,宋混抵達長安的消息,也很快傳到了王猛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