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1 / 1)

當我真正意識到我大致屬於哪一代人的時候,竟發現自己已經被人堂而皇之地劃為了“90後”。

韓寒說:“我就是年輕,不是80後代言人。”

其實,我也不覺得我和“90後”有什麼淵源。

這頂多是一個“小時代”,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足為道的“小時代”。總有一天,“90後”這個概念,這段爭執,會被曆史忘記。到那時,甚至連個省略號兒都不是。

所謂“90後”“80後”“70後”,隻是好事者無聊強加的概念新詞,從來不會有哪一位曆史學家這樣講解曆史。

同學們,站在曆史長河的上遊看看吧,看看那些曾經自認為不可一世的人,看看他們都成了什麼?

成為了故事,有的甚至連半個故事都不是!

以上這句話不是我的原創,是馬可·奧勒留所著《沉思錄》中的一句話。

百年之後,“90後”這個詞將會和“QQ2011版”一同被世人忘記。而我們如果誠摯付出,定將不會被曆史遺忘。

我們這一代人。說出這一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我突然慎重了起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這一代人主要的精神食糧,便成為了“憂傷”“感傷”......,很多“帶傷的”東西。

文字也好,照片也罷,越傷越有胃口。

瀏覽器一打開,就是“哥寂寞”“姐悲催”。尤其是在我們腦子特別空蕩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吼一聲,隻是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寂寞或悲催。於是好友們幾乎每天都在共同舉辦“寂寞展”“悲催展”。

仿佛自己越寂寞越有範兒,越悲催越含金。

於是,很多網絡站點、影視媒體、文化出版......便趁機發起了“時代財”。這些機構變身為“90後”的“精神廚房”,為我們這一代人烹飪出了一道又一道美味。

越是荒誕越是耀眼,“搜網頁”前麵的框框裏事先設好了一些噱頭。什麼“小孩生小孩”,什麼“史上最牛”......那些寂寞的人,同樣成為了其他寂寞人眼中的風景。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當我們看到別人無緣無故地呻吟時,絕不會感到奇怪。甚至在特殊場合,看到人家都在像大合唱一樣地呻吟,咱也不好意思站著傻愣著。咱也得配合著,配合一場完美的“大合唱”——

“哎呀,好痛,我也感覺好痛。”“哎呀,受不了了!”“我最近心裏也不舒服。”

其實,這個時代,除了“無病呻吟”,我們還能賦予它更多的意義。

當我們把頹廢當做節目來演的時候,便很自然地被別人當做了風景來欣賞。欣賞之後,是批閱。不要無病呻吟了,他們會說我們這一代人經受不起風雨、承受不了大浪。

請發自肺腑地對他們說一句:“我們並不是真的在頹廢!”

眼下已是2012了,大多數所謂的90後已經成年了。

我今年已經20了,都奔三的人了......

我們這一代人,靈魂上,都是單獨的。我們的靈魂不叫“90後”,“90後”隻是我們作為社會人的集體綽號。

請堅信:

我們這一代人,同樣可以活得風生水起的一代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