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覺悟——遠離失敗 (4)(1 / 3)

無論是“生而知之”,還是“學而知之”,都不如遭受了挫折和失敗之後更能讓人明白一些很簡單的道理。“困而知之”是人悟道的最有效途徑!也就是說,人類的真知大多來自苦難、挫折和失敗!

·百餘年屈辱的曆史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於是富國強兵成為立國之本。

·看到了舊體製下國有企業生產效率低、競爭力差,於是我們痛下決心,實施現代企業製度建設等一係列改革措施。

·初戀時不懂愛情,登記時不知道什麼叫婚姻的人,離婚後才明白什麼樣的女人能娶來做老婆。

……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沒遭受過足夠多的、有質量的挫折與失敗。

不敗不悟!小敗小悟,大敗大悟!

2.不舍不得——修身的奧妙在於舍而後得。

(1)你的腦子裏裝了什麼,你就是什麼!

除了從失敗與挫折中獲得教訓和真知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損失更小的途徑能夠讓我們悟道呢?幾乎沒有!

為什麼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就是跑不到你腦子裏去呢?因為你的腦子已經“裝滿”了。

這其實正好符合空杯原理所揭示的道理。

空杯原理:杯子倒空了才能裝進東西。

你的腦子裏裝了什麼,你就是什麼!一個守著頭腦裏原有東西的人,他擁有的隻能是與此相對應的生存狀態。

·為什麼絕大多數人的第一次創業都會以賠錢而告終?如果你還能找到自己當年的創業計劃書的話,你一定會發現那時的想法是多麼的幼稚可笑。

·有些企業老板和經理隻知道推銷而不懂營銷,結果要麼是產品開發、生產出來後堆在倉庫裏沒人要,要麼是累得渾身是病也說服不了顧客掏錢。

……

裝滿水的杯子是什麼也盛不下的

其實失敗就是這麼容易,因為你頭腦中裝了太多太多無助於創造財富的觀念、信息,以及知識;反過來講,成功就是這麼難,因為你偏偏不願意把那些沒用的東西統統倒掉好騰出空間裝正確的和有用的東西。

(2)舍得才是修身的根本。

舍、得之間的奧妙在上一章中已被毫無保留地揭示出來了,即要想自己成功,你就必須先付出,要先讓別人成功,然後你才能成功。

舍與得之間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

不舍不得!為了能有所收獲,你要舍得拋棄自己頭腦中原有的東西,比如觀念、知識、技巧、習慣等。

悟透舍得之道,這才是修身的根本。

盡管知識在不斷地被發現、被總結,甚至是被創造出來,但現代人並沒有比古人聰明多少。因為隨著頭腦中知識的不斷充實,現代人非但沒有開悟,反而導致自我意識不斷加強,人們總是堅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因此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否定的精神越來越少了。

究竟是誰讓人們一次次迷失了方向直至淪為困境中的囚徒?是他自己——因為他頭腦裏那些沒用的知識、信息,乃至技能占據了太多的空間。進而,錯誤的觀念在引導他兢兢業業、義無反顧地步入歧途。遺憾的是人們對此沒有絲毫的察覺,不能有意識地去掙脫錯誤觀念、認識及無用知識、技能對自己的束縛。

僅舉“修身”這個行為本身來說就很有代表性。

自古以來,國人格外崇尚修身,幻想著隻要修好己身自然會“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應該的,修身也一定有方法、有途徑。但修身前必須首先正心!也就是必須解決好那個根本問題——為誰修身?人有利己的初衷和動機並不奇怪,但如果你老是想修成一個“自我實現”、“自我發展”、“我一定要成功”之類的身,那你恐怕是修不成的。因為和古人一樣,你早已迷失在了出發點!

反之,當你把心正到“利他”上時,你才算是苦海回頭找對了靠岸的方向。

當你願意放棄去修那個利己之身,而是抱著“為他人利而修己身”的目的去修身時,當你把關注點放在致力於“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別人成功”時,才算是開心見性、立地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