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港片的興衰(2 / 2)

另外還有風華絕代的張國榮容、“僵屍鼻祖”林政英……

影片代表:英雄本色係列、黃飛鴻係列、最佳拍檔係列、最佳福星係列,警察故事係列、賭神係列、倩女幽魂係列等等。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香江電影進一步發展壯大,這個時期,香港電影產量達到了頂峰,每年製作的電影數量超過300部。

公司代表:德寶、永盛、英皇。

導演代表:王佳衛、杜琪鋒、陳可興、周星馳、劉偉強、劉鎮偉等等。

影星代表:雙周一成,四大天王、鄭伊劍等等。

影片代表:《大話西遊》、《唐伯虎點秋香》、《鹿鼎記》、《九品芝麻官》、《槍火》、《甜蜜蜜》、《東成西就》、《春光乍泄》、《花樣年華》、《東邪西毒》等等。

可惜,到了90年代中後期,港片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落了。

香江電影沒落無非就兩方麵原因,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

外部原因:他國電影的崛起。

真正影響港片的是好萊塢大片的衝擊、韓國日本電影的成熟。

好萊塢特效技術逐步成熟,開始推出科幻片和具有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如《終結者》、《侏羅紀公園》。

這些電影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人人都喜歡看爆米花電影,並且好萊塢也開始向東南亞發展,從而急劇壓縮了香港的電影市場。

而香港受製於地域、文化的差異,還在走自己的寫實、動作的老路。

而日韓電影這些年進步神速,屢屢斬獲國際大獎,此消彼長,進一步壓縮了港片的生存空間。

內部原因:人才的流失。

需求決定市場,在香江電影逐步走向沒落,好萊塢大放異彩的時候,成龍、李連桀、周潤發等將重心移向了海外,沒有了領頭羊,香江電影更是群龍無首,無所適從。

內地此時也在悄悄的發展,因為內地具有龐大的市場,大批香江電影人才北上淘金,這讓原本就風雨飄搖的香江電影,更是雪上加霜。

也正是因為香江的電影人才陸續北上,內地電影才迎來了複蘇,華語電影的中心才逐漸從香江轉移到了內地。

其實,內地電影的興盛對港片也不全是壞處。

香江彈丸之地,地域相對有限,在文化視角上也難免受限,雖有中西合璧的優勢,資源也終有用光的一日。

“九七”之後與內地的融合,為香江電影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廣闊豐厚的土壤,隻可惜香江電影人自視甚高、目光短淺,還沉醉在過去的榮光裏不願醒來,白白浪費了這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