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故事Ⅰ(1 / 2)

蒲子清的爺爺蒲昌淩自小就出生益水之畔的銀益市,建國初年的時候十八歲,那時候蒲昌淩上有雙親,一個親妹妹,還有兩位叔叔。不過二叔叔在蒲昌淩三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剩下的這個小叔叔隻比蒲昌淩大五歲而已。

蒲昌淩一直跟著雙親做甜酒的小買賣,混個生活。十九歲的時候,蒲昌淩的父親便去世了,隻剩蒲昌淩帶著妹妹和母親過日子,又和自己的小叔叔一起在印刷廠找了份工作。

二十歲的時候,蒲昌淩娶了媳婦鄭雲群,鄭雲群便是蒲子清的奶奶。後來因為益水航道的開發,城南的三個碼頭邊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城市的中心也轉移到了這邊,蒲昌淩便帶著全家搬到了城南,下班之餘繼續著甜酒小買賣。

益水的上遊便是寶慶府,寶慶府多山,所以多樹木藥材,此地的人都是民風彪悍,好勇武,因此寶慶府的跌打和藥材生意不錯。

航道的開發,上遊的寶慶府有大量藥材木材都途徑銀益城,然後再轉運至湘水入長江,進入更大的城市。通過這條航道,連帶寶慶府不少的跌打郎中,武師法師等人物也進入銀益城來淘金。

此時的銀益城熱鬧非凡,各路好手都在此地大展身手,有寶慶府的高人,也有銀益城周邊小縣市來的人物,還有本土的一些奇人。

既然都是討生意,自然免不了同行間要分出個高低,誰都是自認高人一等,誰也不服誰。城內就經常出現了比武,鬥法,搶生意等比試和競爭。

當時銀益城南,卻是出了一個人人談論都豎起大拇指稱頂呱呱的人物--專治跌打損傷和疑難雜症的魯正陽師傅。

時年,蒲昌淩的米酒買賣因為同行競爭,卻是沒有當初那麼好做了,再加上婚後鄭雲群產下一女蒲先雲,多了一人口,日子是更加拮據。偏偏這個時候蒲昌淩的老母又患上了怪病。渾身不舒服,去診所裏卻又找不出什麼毛病,一家子人都急壞了。正巧蒲昌淩一熟識的人周虎龍在這魯正陽師傅手下學藝,便把蒲昌淩引見到了魯正陽師傅這裏。

蒲昌淩把老母的症狀向魯師傅說了一遍,魯師傅又仔細看了看,便點燃三支香,端了一碗清水,唱咒畫水,念誦完畢後,讓蒲昌淩的老母喝了下去,然後又給了三副草藥給蒲昌淩,這魯正陽師傅也是心慈仁義的人物,見蒲昌淩家境困難,便分文不收。蒲昌淩大聲拜謝後帶著老母回家,不幾日,老母的病症便痊愈了。蒲昌淩大感神奇,又暗自思量,如今這米酒生意如此不好做,何不尋思向這魯師傅拜師學藝,學了這門手藝,總比這天天在街邊賣米酒要好過吧。

打定主意後,蒲昌淩便準備好禮品,拎著來到了魯師傅家,並向魯師傅稟明了來意。魯師傅笑了笑,說是如今他收的徒弟已經太多,也不清楚這些個人的品性,他叫蒲昌淩先不要拜師,不過有空倒是可以經常過來看看。

從此,蒲昌淩便成了魯師傅家的常客,經常來拜訪問候。魯師傅見他誠心,便開始跟他交流手藝上的一些心得。蒲昌淩每次都是牢牢記住,然後回家用筆仔細的記下,因為蒲昌淩書讀的少,那時候的小學都沒有讀完,他又開始努力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