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退維穀 第一節 吃的問題(1 / 2)

把偷襲變成明著駐守下去,清水大佐不是沒有想過,但許多的問題都擺在那裏,不是腦袋一熱就想當然的去做的,在走馬驛這個八路軍的根據地腹地,一沒有援軍,二沒有交通線,三堅固的守備工事,憑什麼堅守三到六個月呢?

何況走馬驛、川口鎮、銀坊鎮這些當年也是被日軍占領的市鎮,就是被八路使用掐斷交通線,阻斷增援後攻陷的,一旦被攻陷,再想進來站住就難的多了。

目前看從走馬驛到淶源和靈丘兩地的交通線一時半會是打不通的,天又下了大雪,等待援軍打通公路線那基本是冬季裏不可能指望的事情。

這樣就隻能是孤軍困守,對自己部隊的戰鬥力,清水還是很自信的,三千人的部隊,幾乎沒什麼非戰鬥人員,從進特戰聯隊起,統統接受的都是殘酷、嚴格的訓練,就連那些輜重兵、工兵等等也都是軍事素養很好的士兵。

士兵沒有問題,那剩下來的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這些問題了,要想生存下去,在這被四麵隔絕的山區裏,沒有糧食儲備,沒有禦寒衣物,沒有完整堅固的守備工事,用不了幾天,部隊就得亂。

那麼清水要想堅守下去,按照三個月的標準,他需要多少物資呢?粗略地計算光吃的就需要四百多噸!這還是按照單兵最低野戰口糧標準計算的,清水的特戰聯隊出發時是按照正常的野戰標準攜帶的口糧,在第五天時由飛機補充了一次標準口糧基數,到現在開始節省的就是這部分後補充的口糧。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夥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製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夥食。

日軍基本夥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約等於13兩)精麥210克(約等於4兩)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煙20支(一包)。

特殊定量(主要用於戰鬥期間):精米580克,餅幹或者壓縮幹糧230克,罐頭肉150克或者幹肉60克,幹菜120克,梅幹或福神漬45克,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味增粉30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清酒,甜食,香煙同上麵一致

替換定量:另外還有一種替換定量,主要針對戰時物資不足提供上麵兩種定量的替換。以主食為例,精米870克或者麵包1020克,或者餅幹690克,或者壓縮幹糧60克,或者精穀物900克,也就是說這裏麵五種都是可以替換的。

肉類則包括:熏肉80克或者雞蛋180克。醃菜包括:鹽漬或糠漬醬菜120克。調料類為:味增150克或者鹽0.08升或者調味汁0.08升

可以說,日軍戰時的飲食水平是相當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醃菜,味增,甜食等各種東西。

日軍戰時的口糧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須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需要。說實話這可比以能吃飽為普遍的最好標準的八路軍各部隊強多了,山東軍區的八路軍行李上捆帶著幾顆大蔥和裝著煎餅的幹糧袋,就很說明當時八路軍是沒有什麼這種科學的口糧標準的。

楊棒子的十一分區由於對糧食問題一貫的重視,戰士們在最艱苦的42年也還能吃個八分飽,蔬菜那是有啥吃啥,肉呢是不定期的供應,要遇上繳獲多或者是購買的多,就吃的次數多些,要是沒有恐怕幾個月都沾不上一回肉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