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準確的。一分區指揮機關在狼牙山腳下幾年,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楊成武從未想到要將一分區指揮機關搬上狼牙山。哪怕是在鬼子掃蕩的緊急情況下也是如此。
在《楊成武回憶錄》中,有記載的上狼牙山,隻有兩次。一次是在1940年春天,趙玉昆、楊上堃事件之後,一分區司令部駐在北婁山時,楊成武、高鵬,協同政治部的幾名幹部組織科長黃連秋、宣傳科長史進前、司令部管理科長曹淩,還有地委書記王國權(解放後的外交部第一批老大使)、地委組織部長趙凡(解放後的北京市副市長、農墾部副部長),擔任攝影的是劉峰。
這是1939年1月楊成武來到易縣之後的第一次上山,與今天的一般旅遊基本一樣。早起即上山,山上用餐,午時就下山。這一次上山,不僅考察了狼牙山地形,在狼牙山要道準備設置“滾石檑木”一類的中國山地古老防禦設施。特別是楊成武還了解了狼牙山的曆史,了解到狼牙山原本“朗山”,當地人叫白了,便成了“狼牙山”。
楊成武第二次上狼牙山,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楊成武因患瘧疾,在一分區衛生部副部長盧星文的陪伴下,上狼牙山老君堂養病。剛上山,就趕上鬼子掃蕩,於是轉移到更加偏僻的五峰寨地區的不老庵。這個位置毗鄰淶源縣,在紫荊關西南,良崗以北,屬於五回嶺山係。離敵人的金坡據點二十來裏地,但中間有二十五團團部和二十五團偵察連,所以楊成武放心:“敵人是不敢輕易來的。”
可能是怕出事,二十五團特地增派一個連,“調到不老庵東麵的一溜小山村裏,以防萬一。”從高倍地圖上看,這一溜東麵的小山村應該包括聶家旯、石炕、西溝、娘子溝、官峪等等,當年,人口稀少,每個小村不過一兩戶人家,隻能駐兵一個班而已。
從老君堂向五峰寨不老庵轉移的途中,楊成武回憶,“隻是偶爾碰到個把老鄉擦肩而過”。就是這碰到的“個把老鄉”之中,竟有人會去向鬼子報告。而且,“不敢輕易來的”鬼子居然來了,鬼子兵聞訊,立即出動一支小部隊進行偷襲。
1943年,正是晉察冀八路軍最艱難的時候,吃沒吃的,穿沒穿的。你不能對那時的人們有過高的期望。連一分區自己的幹部戰士都有人不看好八路軍的前程,拋棄八路軍去投奔鬼子。你就更不能要求農民怎麼樣了。為了幾十塊錢的賞金,將楊成武的下落報告給日本鬼子,這就是中國人劣根性的又一體現:對某一些人來說,沒有什麼正義和非正義、沒有什麼愛國和賣國,隻要我能獲得好處,隻要能得到錢,誰掌握強權我就效忠誰,什麼都可以被出賣。
事後的分析,偷襲五峰寨的鬼子來自距離最近的大龍華據點守備隊。金坡據點是警衛淶易公路的守備隊,鬼子的人數不會多。而出動偽軍,明顯戰鬥力不行。大龍華則是個鬼子的大據點,一次出動百餘鬼子富富有餘,再加上熟悉易縣地理的當地偽軍帶路,來偷襲的鬼子兵雖人數不多,但並不把中途駐紮的一分區二十五團放在眼裏。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來偷襲的鬼子進攻凶猛,二十五團放在不老庵東麵的那個連根本抵擋不住。楊成武一行人隻能倉促西撤,跟隨楊成武一起的趙誌珍、大女兒易生無人保護,隻能由老鄉找個石洞隱藏起來。
緊急中,二十五團又出動兩個連,趕走鬼子。事後,楊成武轉移到小蘭村,繼續養病。以後,楊成武再沒上過狼牙山。一直到1944年秋楊成武調到冀中軍區任司令員,也是從小蘭村出發,南下滿城縣慈家台。
近些年來,八路軍這段口述的抗戰曆史,被人們給講爛了,真偽難辨,於是有些人就想到要“即興創作”。現在就連這類的帶有傳說性質的民間故事,也被拿出來當成正史來講了,不能不說老百姓的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