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一個比較有趣的“民間故事”,是地名和人名犯衝的故事。也是讓大家看看現在這關於抗戰的故事裏真的是傳的啥都有的!
先說個引子,大家還記得隋末時候和李世民在河北爭奪地盤的竇建德吧,這老百姓就傳說,竇建德從前線敗退下來,走到一個地方,一問當地百姓此地是什麼地界?老百姓就說了,這地方東邊叫個磨子山,西邊是雞冠子寨,北麵是三足釜,南麵叫火燒梁,竇建德一想敢情都是和俺這豆子過不去啊!
再往前走到了牛口峪,一想,這豆子進了牛嘴裏還能好了嗎!一著急一上火,箭傷崩發,死了。
話說到抗日戰場上,也出了這麼檔子人名和地名犯衝的事。
獨立團兵進淶源之後,楊成武照例要進行社會調查,以便確定下一個進軍方向。在一分區史上,這就是著名的“楊成武問策淶廣靈”。淶源縣的幾個當地士紳,皆是淶廣靈一帶知名的飽學之士,當即向這位楊團長介紹淶源周邊的地理形勢。在說到易縣的幾大名山之後,排在第一但不是最高的狼牙山,是介紹的重點。
說得正熱鬧,幾個士紳突然相互一看,話語中打了猶豫,顯出吞吞吐吐之意。楊成武當即發問:先生們有話,盡可放開來講。不要有什麼顧慮。講得不對,八路軍也不會怪罪的。
士紳們說,這淶廣靈地區,古代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李牧率軍打敗林胡的地方,很有點名氣。以後北宋初期,楊家將也在這裏打過仗,所以楊老令公的故事廣為流傳。楊老令公,本名楊業。人稱“楊無敵”,為什麼最後死於遼國之手?是因為趕上了一個“相克”的地名,這就是“兩狼山”。
遼國精心挑選在這麼一個地方作戰。就是要以“狼”勝“羊”。楊老令公被困李陵廟,是因為“羊入狼口”。誤入兩狼山,犯了大忌。而且還是“兩狼一羊”。最後因不肯被捕受辱,楊老令公頭觸李陵碑自盡。
士紳們說,楊將軍保國衛民,抵抗外侵,功勞蓋世,遠勝於當年楊老令公。但中國人。還要看重周易八卦,尊天命,這兩物“相克”的道理不可不從。將軍姓楊,易縣的狼牙山。是否成為“克”將軍之地?還是要小心從事的好。
總之,不管後來是怎樣的結果,但當時,古話:“聽人勸,吃飽飯。”事實的確是楊成武沒有親自兵進狼牙山。而是掉頭向北,往蔚縣去了。人們不能不懷疑這個傳聞是真的。
被這個傳聞誤導的,首推孟閣臣。占據狼牙山南部地區數十個村落的孟閣臣,前身是“七路軍”,比“八路軍”差一骨節。但當時已經歸順了八路軍。被晉察冀軍區劃定番號為“第六軍分區”。
1938年底,孟閣臣身邊的“高參”,已經有人看出了在日本軍隊的打壓下丟掉了蔚縣地盤的一分區,在貧瘠的淶源縣生存艱難,有可能圖謀富裕的易縣地盤。而且當時的日軍下一步,已經兵進淶源縣,將一分區部隊趕到淶源縣最南端的走馬驛、銀坊一帶的彈丸之地。
據說當時有人以暫居新野的劉備,來形容楊成武的一分區,將易縣比作當年的荊州。提醒楊成武丟失了淶源縣城,好比劉備丟失了安身的新野,叮囑孟閣臣不要“大意失荊州”。
可當時接受了晉察冀軍區領導的孟閣臣,已經將自己看作是“八路軍的一員”,認為自己這支部隊一成立,一直在打鬼子,從沒做過對不起八路軍的事。八路軍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更何況自己有七千人,一分區走了一個三團,此時不過六千來人,不足為懼。再說,楊成武忌諱“狼牙山”,不會“羊入狼口”,來自找“相克”的。
可**不講迷信,楊成武偏偏來了。1939年1月以後,六分區從此不再存在,狼牙山南部地區成為一分區的可靠根據地。
狼牙山五壯士紀念館,發布過一個很錯誤的信息,在一張1941年秋季的一分區反掃蕩示意圖上,楊成武將一分區指揮機關帶到了狼牙山上,五壯士是因為掩護一分區指揮機關的突圍而犧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