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華北淪陷,但法幣還在流通。日偽政權更多地使用偽聯合幣或華北準備幣。這些偽政權的貨幣同法幣之間有著經常性的兌換比價。兌換起來也非常方便。除了法幣、日偽幣之外,華北地區還有小範圍的關金券和日幣。
1938年,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邊幣,最初,國民政府的法幣、**的抗幣、汪偽政府的偽幣都進入根據地流通。根據地鞏固後,抗日民主政權便嚴禁偽幣,限用法幣,確立抗幣的本位幣地位。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最常用的還是晉察冀邊區政府銀行發行的“邊幣”。晉察冀各地方分區政府和軍隊的金錢結算,都是以自己的貨幣“邊幣”來進行的。
國共合作時期在晉察冀邊區法幣、邊幣、流通券、冀南鈔都是流通的貨幣,當時晉察冀邊區政府的行政區劃,所有稅收及財政收入,是由晉察冀邊區政府來統一結算並支出的。
誰都知道,抗日政權和抗日軍隊的存在、發展都是離不開金錢支持的。1937年楊成武帶領獨立團從貧瘠的雁北地區來到淶源縣,淶源縣城的富戶人家為獨立團捐款。僅富商王愷一人就當麵捐助楊楊成武大洋5萬,這還僅是第一批捐助。全縣的幾次捐助,總計不下二十餘萬。這些地方捐助,楊成武敢“獨吞”全部歸一分區嗎?不敢,他分毫不差的報請晉察冀軍區這筆錢如何分配使用。
以後,一分區來到與淶源縣毗鄰的河北省易縣,易縣的富裕和繁華遠勝於貧困的淶源縣,這也令剛到易縣的八路軍大開眼界。鄧華、羅文坊,急忙招呼在淶源縣當縣長的朱尊斌組織起騾馬駝子來易縣縣城拉戰利品。再以後,一分區部隊遠征冀中地區,這才算真正開了眼,知道什麼叫“有錢”和“富裕”。
1939年初,一分區消滅狼牙山地區的孟閣臣,這更是憑空發了一筆大財,僅金銀財寶及大洋就繳獲不下百萬。用大車、駝子裝了給晉察冀軍區送去。晉察冀邊區政府在五台山一座寺院建了夾壁牆,設置秘密金庫,就是為了用這筆巨額的財寶作為邊區銀行發行自己貨幣的準備金。
1942年1月的晉察冀。需要有邊區政府出資養兵9.5萬人。按每人每年5石小米計算,全邊區僅軍費就需要47.5萬石。而整個邊區政府1942年的全年稅收隻有35.6萬石。缺口達四分之一。此外還有優抗撫恤、賑濟災荒、借貸支出,都是一筆龐大的費用。
所以,邊區政府一再強調要統一財政政策,收入由邊區政府統一籌劃,尤其強調罰沒款及戰爭繳獲等均為邊區收入,禁止自收自支。也就是說,晉察冀邊區政府急需各分區、各縣區政府在財政收入上支援邊區政府。不得在下麵私瞞金錢收入,怎麼會允許分區軍隊在底下進行金錢往來?
楊成武幾萬、幾十萬、上百萬金銀財寶大洋都見過,他又不是見錢眼開的小商人,他會為800多大洋動心?專門派一個指導員和參謀遠程去取?取回來做什麼?自己用?還是上交晉察冀軍區?那為什麼不通知捐助者直接通過平北分區政府交晉察冀呢?還要脫了褲子放屁。多一道手腳,自己派人去取,還搭上條參謀的性命。到現在還不知道這個“黃參謀”是哪裏的偵察參謀。
抗戰期間的易縣,在身邊搞幾千大洋不是難事。同樣在1942年2月,馬輝從一分區二十五團副團長調任二區隊區隊長。二區隊的前身是龍華支隊。駐地在緊靠著拒馬河及淶水縣的南城司一帶,並不是個富裕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