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爆點猛料 第二節 另有隱情(2 / 2)

眼看要到阜平的時候。一個衛生班班長私下裏鼓動幾個戰士帶槍逃跑,被部隊抓回。一團政治處主任史進前向晉察冀軍區司令聶榮臻彙報,要將這幾個逃兵槍斃。聶老總慈悲心大開,說情放了這幾個逃兵。

42年以後,逃跑在八路軍裏已然成風,連司令部這裏也有人跑了。李青川對楊浩說:“當時沒有讓咱們形成文字,看來楊司令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說紅軍時期都有帶槍跑的,八路軍時期哪能沒有跑的?十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人與人怎麼能都一樣呢?”

從1941年鬼子大掃蕩到1944年抗日根據地度過最艱苦的難關,整個華北八路軍從四十萬減少到三十萬,每四個人裏減少一個。除了傷亡和被捕的因素,逃跑也是部隊減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次下部隊搞調查,是在1945年底,成立冀察軍區軍政幹部學校以後。因為是平生第一次開辦軍校,缺乏應驗,也缺乏基層骨幹,於是楊浩向校長李青川、政委王誌廉、教育主任李振軍建議,摸一摸幾年來在一分區訓練科時培訓出的那些軍事骨幹,能不能調一些過來擔任教學骨幹。

調查主要在冀察軍區主力組成的郭天民縱隊的第六旅(以後的四旅,旅長肖應棠、旅政治委員龍道權)部隊中進行的。因為這個旅所轄的兩個團中,十六團、十七團原本由原一分區部隊的兩個最有戰鬥力的主力團,三團和二十五團組成的。這兩個團的一些連排戰鬥骨幹大都經過了一分區作戰訓練科組織的培訓或集訓。

第六旅在1945年底隻有兩個團的編製。第六旅的第三個團,即十八團是46年3月,大裁軍後才剛補充過來的。

與十六團、十七團都來自一分區不一樣,十八團來自挺進軍部隊的老底子,1942年才建團。這個團自成立後一直在平北作戰,原來的番號是晉察冀軍區四十團,團長楊森、政委劉國輔,隸屬於晉察冀軍區冀察軍區的十二軍分區。

1945年8月20日,當日本宣布投降,晉察冀八路軍大舉反攻的時候,冀察軍區所屬第一、第十一軍分區的主力部隊,一度從西南麵向北平攻擊前進,推進到長辛店、豐台附近。

與此同時,與進軍平、津相呼應,冀察軍區根據晉察冀軍區關於配合蘇蒙聯軍進攻張家口的命令,決定令第十二軍分區主力停止圍攻赤城,第十二軍分區察蒙騎兵支隊北上接應南下蘇軍;以第十二軍分區第十、第四十團及第十三軍分區第二十團、蔚涿支隊向張家口市進攻。

在解放張家口,還有以後同傅作義軍隊的戰鬥中,這個平北十二軍分區的四十團在團長楊森的指揮下打得不錯。所以46年晉察冀裁軍,四十團被保留了下來,同一分區的那兩個團一起被編進同一個作戰旅。

當年,45年的這次調查後發現,許多參加過一分區訓練科培訓集訓的基層戰鬥骨幹,都在幾年來的戰鬥中犧牲或負傷後複員回家了。留下來的基層幹部還有,但人數極少。戰爭將那些最無私無畏、最勇敢的人都先淘汰掉了。

調查的結果,使李青川和楊浩唏噓不已。事情明擺著:技不如人,損失就大。因為戰鬥骨幹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候要帶頭向前。

過去老電影裏一到衝鋒的時候,排長、連長、營長帶頭第一個往上衝,這不是美化的,而是在我黨的軍隊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這就是政治貫穿軍隊的一個特點!有人帶頭,士兵才能拚命!

不是有個笑話嗎,說**那邊一衝鋒當官的喊:“弟兄們,給老子衝!”咱這邊呢,喊的是:“弟兄們!跟著老子衝!”這就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