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聲東擊西 第四節 真話傷人(2 / 2)

近年來,網絡上有人無恥的為國民黨軍開脫,說這是“拿空間換時間”,為的是今後的長遠抗戰。既然是抗戰,就應該有個“抗”的樣子,起碼要拿槍打上幾下。可你“抗”了嗎?連日本軍的麵還沒看見就跑得無影無蹤,光知道禍害老百姓,跑不掉就幹脆投降。

所以說,日本人在抗戰以前的推斷是很準確的。

好,現在來看,什麼是“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這塊敵後抗日根據地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日本侵華戰爭全麵拉開之後,一小撮,名副其實的一小撮,總數不過兩千人出頭的一支軍隊,核心是沒有國民政府正式身分的一個什麼“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手持最簡陋的武器,從陝西經山西進入河北。在山西、河北、察哈爾交界的那塊最貧窮的地區,建立了一塊抗日的基地。這個用於抗日的基地。日後被稱作“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當年,這一小撮人要做的,就是啟發當地人的愛國精神和抗日熱情,組織起來,拿起武器,抵抗入侵的日本侵略者。結果,得道多助。抗戰八年過去,當初進入晉察冀交界處的那兩千人,1945年發展到了武裝起來的三十萬人。而且是清一色的華北子弟兵。

回過頭說話,如果1937年底。當年沒有這夥紅軍改編的八路軍過來。我華北大地遍布血性方剛的燕趙誌士。難道就不能自己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嗎?

當然能,抗戰初期,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主要收編的抗日軍隊就是這些人的。比如趙侗的“國民抗日軍”,王天存的“抗日別動隊”。孟閣臣的“七路軍”,趙玉昆的“十路軍”等等。他們也打過鬼子,甚至是打鬼子的好手。但當時更有可能的,是華北大地遍布“草頭王”、“司令”滿天飛。中國人拉起的隊伍還沒跟日本軍打出個分曉,自己就先打起了內戰。1940年1月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1942年發展到鼎盛時期近十萬人,主要成員就是這些“假抗日”、“真擾民”的雜牌軍隊。也正是由於晉察冀八路軍的存在,華北大地的那些有骨氣的燕趙誌士大都參加了八路軍,華北偽治安軍始終難成氣候。

出於曆史的惰性。也出於中國人固有的劣根性,積極參加抗戰的始終隻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體中國人。很多中國人仍習慣用“旁觀者”的意識,看著那部分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起來抗戰。仿佛保衛這個國家與他們無關。

1937年秋,撤退到河北省晉縣、現在的晉州市的東北軍一部分。在團長呂正操的帶領下伏擊日軍。將氣焰囂張的日軍在晉縣小樵鎮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日軍大批部隊趕來報複,呂正操團臨退,動員小樵鎮的老鄉們一起撤退,說鬼子心狠手辣,會殺人放火。但小樵鎮的老鄉們不信:“我們又沒打仗,日本人會傷害我們?不能!”

結果呢,趕到小樵鎮的日本鬼子將當地老百姓殺了個屍橫遍野。直到十一年後的1948年,解放軍華北步兵學校駐紮在小樵鎮,當地老百姓談起十一年前的鬼子兵,還心有餘悸,說誰誰誰家在那次都被殺絕了。

現在,宣傳鬼子在中國大陸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好像鬼子無惡不作。實際上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反抗日本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鬼子在自己的統治區從不執行“三光政策”,而造成一片“王道樂土”的景象。所以要反抗鬼子的統治,不做亡國奴,就要做好敢於犧牲,不怕死的準備才行。

記得當年過來的抗戰老兵講過當時的一個故事:一些到一分區狼牙山抗日根據地“走親戚”的百姓聽說鬼子要對根據地大掃蕩了,都急著要往回走。根據地老百姓聽了吃驚:我們躲鬼子都躲不過來,你們那麼大膽,迎著來掃蕩的鬼子過去,不怕嗎?

這些來自敵占區的老鄉們回答:怕什麼?我們有良民證……

所以,抗日根據地人的思維,同敵占區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

今天有兩股風氣,一是過分宣揚神化八路軍的抗戰作用,恨不得幾個土八路能打得大批的鬼子落花流水;另一是要從根本上否定當年八路軍的抗戰作用。詆毀和否定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其中的一例。

什麼人才會對當年的抗日誌士如此仇恨?順民、良民的後代不致如此。如果說,當年因抗日戰爭引起的思想鬥爭仍在繼續,那些無數活生生的事例就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