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聲東擊西 第四節 真話傷人(1 / 2)

說說真實的曆史,其實這是一個很觸及實際、很傷人、可是又不能不說的問題。

2005年,各國人民大張旗鼓地紀念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的四十周年。從1939年法西斯侵略戰爭開始,到1945年法西斯滅亡戰爭結束的六年時間,世界各國究竟有多少人死於戰火?統計數字很快在《維基百科》上被公布了。

從數字中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前後經曆了十四年戰爭時間、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其實並不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死亡最多的國家是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蘇聯。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九十年代以後,統計的數據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135萬,共軍(包括遊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其他國家不用看了,對我們要議論的主題關係不大,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前麵咱們說過數字的問題,這裏就不再討論了。

這裏談的是絕對人數。如果以總人口中的死亡人口比例來對比看,中國人在十四年戰爭中的死亡人口比例將遠遠低於許多參戰國家。甚至遠遠低於中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那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口消失。

對於中國死亡人數不高於蘇聯、死亡人口比例也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原因,有曆史學家分析說,這源於中國自古以來習慣於當“順民”的人生理念“好死不如賴活著”。中國人的民族觀、愛國觀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人不大習慣把這個國家看成是“我的”。誰統治這個國家,對“我”來說都一樣。不管誰統治中國、掌握政權,老百姓都一樣遵從,不去計較。

這一曆史發現其實最早是日本人發現的。

日本是個領土麵積狹窄、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日本人為了民族生存,自明治維新以後,就把身邊地域廣大的中國當作自己的侵略對象。日本人又是個極為精細到極致的國民。這個民族要做什麼事情,不會莽撞行動,一定會在事先做好周密的調查。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日本人為了要對付中國,很早就有了明確利益目的並早已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摸準了中國的軟肋,在有了充分把握之後才付諸行動。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從滿清末年,甲午戰爭前後,就不間斷地對中國大陸包括曆史地理進行實地調查。到了抗戰爆發前的二三十年代,日本已經在軍界、政界、學界形成了一大批地道的中國通。對中國大陸及社會的諸多情況了如指掌。

比如開戰前日本的學者智囊就推斷: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善戰的民族。中國自古以來流行的儒家學說本質上是排斥武力。講“仁政”的。中國自北宋開始。一直是異族遼、金、元這些地方小民族侵略的對象。比如,遼進中原、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到了近代清滅明朝,都是從華北這個地方開始的。特別是元滅南宋、清滅明朝。從華北向南,占領最後大半個中國,作為小民族的元朝、清朝的兵力是遠遠不夠用的,所以主要的前驅兵力都是華北那些河北、河南、山東的“北方中國人”。

日本軍方估計,中日一旦開戰,處在四分五裂的各地軍閥統治下的華北地區,不可能進行有效的軍事抵抗。占據華北特別是河北省的各地軍閥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為重,不會拚出自己的全部實力進行抵抗。而且,即使抵抗。也是各自為戰,不會形成有效的全麵聯合。隨著各地軍閥自己地盤的喪失,也會形成中國統一政府領導下的全麵抵抗。但這個抵抗是不堅決的。見於中華民族有著數次曾被外族人征服統治的曆史,所以,中國人的抵抗時間不會太長。效忠新的統治者的人會越來越多。

中國人不都願做亡國奴,有沒有敢於反抗的?當然會有,但無足畏懼。因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處在貧窮底層的中國老百姓謀生都困難,是不大在乎國家的安危的。知道愛國,有骨頭起來反抗的都是些文人,而且是中國的極少數,難成大勢。從北宋起,辛棄疾,隻能在詩詞中發發牢騷;嶽飛、韓世忠,不必出手就被“自己人”給滅了。最典型的是文天祥,百無一用是書生,最終隻能是死路一條。明末清初,那些自以為“愛國”的文人士大夫,最後不是歸順掌權者就是隱於山林或埋名民間,頂多,搞出個“洪幫”、“哥老會”、“白蓮教”的什麼道門幫派,成不了氣候。

結果,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此。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麵爆發。抗戰調子喊得震天響的29軍十萬人,數倍於日軍的人數,為了保存實力,突然撇下平津不顧,全部南撤,連自己的老巢保定都不要了。國民黨從中央軍到地方軍在華北地區總計八十萬人,有的部隊竟然連日軍的影子都沒看見就跑得幹幹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