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浴佛節,相傳這一日是佛陀出生、成道和涅槃的日子。
越州城,陽光正好,風和日麗。
一大早,出西城門的人就已經絡繹不絕了,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公子小姐,富家老爺,說起緣由,自然跟邊關戰事有關。
寧州邊關傳來戰事,雖然盛世都城看似沒有太受影響,可南越百姓還是紛紛前往城外的寒山寺燒香祈福,求個家人安康,求個衣食無憂,求個太平世道。
出了西城門沒走多遠就到了西山腳下,已經能遠遠的聽見寺裏的鍾聲了,寒山寺就建在西山半山腰之上,各種大殿,涼亭,樓閣依山勢而建,盤旋而上,莊嚴,肅穆,風景更是越州城一絕。
上山的小路越走越顯的擁擠,已經需要駐足讓行了,抱小孩的婦人,官家老爺,富家太太,翩翩公子,也有薄紗遮麵的俊俏小姐,還有一路小跑的頑皮孩童,甚至還有一個乞丐也隨著擁擠的人群,被動的朝山上挪著步子,在這洶湧的人群裏雖不會那麼奇怪,卻也顯得有些突兀。
如此擁擠的山間小道,本應該低頭慎行,而那乞丐卻時不時的抬頭望向前麵,眼神篤定,像是那裏有什麼東西一直吸引著他一般,順著他的眼光看去,眼裏似乎隻有那一道身影。
那是一個薄紗遮麵的女子,至於是夫人還是姑娘,背影就不太好分辨了,隻是通過她背影的身形姿態,應該也可算得上是一方佳人。
走了約莫半個時辰,寒山寺的大門已經近在眼前,進了寒山寺大門,一個超大的香爐映入眼簾,碗口粗細的藏香燒的正旺,嫋嫋香煙如仙人吞雲吐霧一般,直叫人生了一份肅穆之心。
嘈雜的人群,人聲鼎沸,上香的,遊玩兒的,去其他各殿祈福的你來我往,場麵甚是熱鬧。
那乞丐也跟著前麵的女子進了寒山寺,隻見那女子並未停留,徑直朝後山走去,那乞丐也遠遠盯著跟在後麵,經過香爐嘈雜的人群之時,一個衣著講究的富態老爺不知何故突然暈倒了,人群一下子就顯得有些慌亂了,好巧不巧,暈倒之時竟直直撞向那名乞丐,那乞丐身姿倒也靈活,一個閃身就躲了過去,心裏還暗自好笑:有錢人家的老爺身體都這麼羸弱。
可等他再抬頭望向前麵跟著的那名女子之時,哪裏還有半分身影,他急忙三步並作兩步,朝那個方向追了過去,沿途的遊客看見一個破衫襤褸的乞丐,紛紛嫌惡心,遠遠的就避讓開來,等他穿過走廊追到後殿之時,那女子早已經徹底失去了身影。
他又朝臨近的幾個殿四處找了找,各個都像,卻又各個都不像,更沒有一個薄紗遮麵裝扮的女子,這裏本來就是寺廟,所謂心誠則靈,若連真麵目都不敢示人,那也失了幾分虔誠之心了。
他又四處轉了轉,始終不見那女子的身影,最後隻能無奈的搖了搖頭,歎氣道:哎呀,這下子要對不起那個丫頭了,嘿。
說話的口氣竟有幾分笑意。
經過幾個大殿,沿著後山一直往上走,人越來越少,隻能偶爾遇見幾個遊山看景的遊客,再接著走,最後隻能遠遠的聽見寺裏的鍾聲了,直到快到了山頂,經過一條羊腸小道往山腹曲折而下,又走了半個時辰,前麵出現了一個山洞,洞頂有一塊木質的牌子:懺悔室。
明明是個山洞,卻用室,也是有些可笑,傳說這山洞是以前寺裏的一位高僧懺悔修心的地方,至於那高僧因何事懺悔就不得而知了,隻是後來這裏就成了寒山寺的懺悔室,放在這裏自然有她的用意,此處偏僻難尋,道路難走,願意到這裏的也算有了幾分悔意。
一名女子邊走邊回頭四處張望著朝山洞走去,看樣子極其小心,到了近前,隻見一個少年離著山洞不遠站在那裏,見了那女子,略顯恭敬的說道:小姐,你進去吧,我幫你看著。
那女子點了點頭,隻說了個:好。
進了山洞,光線陡然變暗,隻有遠處一個微弱的燭光,還有一個模糊背影,隻能大概的看出那背影是個男子,那女子見了那背影,竟猶如少女見了相隔日久的心上人一般,一臉的雀躍,又帶著幾分羞澀,明明話到嘴邊卻又難以啟齒,她幾次張了張手,想上前從後麵抱住那個背影,可腿卻像生了根一般,隻有眼角的幾滴淚珠隱與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