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永遠是一個看不到硝煙的戰場。
瑞王成親的餘波還未過去,這朝堂之上又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這日早朝之上,因國子監祭酒一事又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討論。在伊善任太學府教授之後,就主動辭去了這祭酒一職。這國子監屬於行政單位,太學府屬於教學的地方,他既擔任這太學府教授,再任國子監祭酒確實有些不太合適,於是他就主動辭去了這祭酒一職,之後這祭酒的位置就一直空著。
不過再過幾個月又到了秋闈的時候了,緊接著就是來年的會試,殿試了。這科舉一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個時候確實需要一個人來主持大局,於是就有人提出了國子監祭酒一事。
不過這祭酒的人選倒是十分的有意思,居然是國子監學政李博。
眾大臣一聽就明白了所有,這李博的女兒剛剛嫁給了瑞王,現在就有人提議他做這祭酒一職,這目的已經不言而喻了。
國子監祭酒雖隻是從三品,又無實權,可在文官體係中實在太重要了,每年的院試,五年一次的鄉試,會試,殿試都是國子監負責的。
國子監決定了有多少學子能進入仕途,這些進入仕途的學子,不論是在地方任縣令,主簿還是在府城任主事,或是到都城六部九司任職,勢必會對現有的官員體係產生衝擊。
吳迪當年參加殿試之時還是每過三年一次,自從國子監祭酒空缺之後,如今已經變成了五年,可見這祭酒一職有多重要了。如今卻再次有人提起,那些既得利益者豈能讓他如願。
於是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國子監內有祭酒,博士 ,司業 ,學政等職。這李博雖然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不假,可這祭酒一職關乎國本,此舉是否太過草率。
雙方各執一詞,有利有弊互不相讓,晉王,燕王,瑞王見雙方各執一詞,都沒有發表意見,隻是都在心裏打著算盤。不想關鍵的時候卻有人投了決定性的一票,刑部尚書南宮晟既然表示附議。
眾大臣麵麵相覷,南宮晟對聖上忠心耿耿,在這朝中向來都是無黨無派,也從來不會主動參與各種爭鬥之中,不想此時卻主動站了出來。
大家都很清楚,這祭酒之爭又是皇子之間的暗鬥,那李博如今可是瑞王的嶽父。眾大臣紛紛在心裏猜測,這南宮晟此舉莫非是選擇支持瑞王不成?
他雖然隻是兵部尚書,可他的地位確不一般,身為三大家族之一的當家人,更是聖上的股肱之臣,就連三省之人都要給他麵子。
他的舉動倒是讓一些大臣議論紛紛,這不剛剛下朝,就有人找上了他。
剛剛出了紫宸殿,戶部侍郎李思賢就快步跟了上來說道:世伯,剛剛在朝上,不知你此舉是何意呀?
南宮晟扭頭看看了他,笑著說道:是李賢侄啊,我能有什麼意思啊,我們做臣子的無非是替聖上分憂罷了。
李思賢聽完露出一臉疑惑之色,過了片刻才反應過來,吃驚的說道:你是說這是聖上的意思?難道聖上有意支持……
南宮晟笑著說道:李賢侄啊,科舉之事事關國本,自然需要有才德的人去擔任,至於其他的事情你不要想的太多,任何事情在國事麵前都是小事,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隻要做好臣子的本分便好,其他的切莫想的太多。
李思賢笑著說道:世伯說的是,小侄受教了,不知南宮靖兄在邊關可好啊。
哈哈,那小子能吃能睡的。聽說你父親最近身體大好,還常常四處活動,適當的運動是好事,切莫操之過急了呀,回去代我向你父親問好。
李思賢已經聽出了話裏的意思,尷尬的笑了笑說道:多謝世伯關心,我會轉告家父的。
李思賢說完就離開了。
誰知南宮晟才剛走幾步,瑞王又跟了上來,笑著說道:尚書大人,不知南宮靖兄近日可有信回來。
南宮晟見是瑞王,卻也沒有一絲諂媚奉承之意,開口說道:讓瑞王記掛了,小兒前幾日確有書信回來,想來是聽說了瑞王大婚的事,特意寫信回來讓老臣代為祝賀王爺。
有心啦,我如今還常常想起年少之時,我們在一起學武的時光,可惜我沒有南宮兄的天賦,他在邊關還好吧。
王爺有心了,小兒隻是一個粗人,你貴為王爺切勿與他相比。剛剛李家小子還問起小兒,我跟他說,小兒能吃能睡。
瑞王一聽:哦,李兄想來也是關心南宮兄吧,他就沒有問些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