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傾聽生命的歌唱——成長之道(5)(1 / 2)

這個“觀”不同於一般的“觀”,它不是看熱鬧的觀,也不是一邊看一邊評頭品足,在英文中,有人把它譯作witnessing,有“目擊、目睹”的意思,在我看來,它還不夠深入和準確。這個觀照應該有兩個含義,一個比較顯性,另一層則比較隱蔽。顯性的意思就是觀看,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地看,不加任何評判地看,它是一個內觀,不是看別人,不是看外麵,而是看自己的內在;隱性的含義是,你其實是帶著一份愛意在看,就像大人看著自己孩子的各種小把戲一樣地看。

先從觀察你的動作及身體的覺受開始,從一些顯而易見的比較粗重的感受開始觀,比如說,這一刻我的腿上覺得熱,下一刻哪裏有點癢,慢慢地你會對自己身體的覺受越來越敏感。在另一個層次上,你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憤怒、悲傷、失望、興奮、得意,等等,再進一步地,你可以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了,看著一個個的念頭不斷地升起又消失,就像天空看著雲彩那樣,不要試圖去抓住任何的思想念頭,也不要過度地認同那些思想念頭,你隻是保持純然的觀看而已。而這個觀看本身就是覺察,就是葛吉夫所說過的“記住自己”。

一開始,這種觀看隻是片刻的,一天當中可能會有一兩個片刻你是警覺的,你是“記住自己”的,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自我遺忘時,不要生氣,不要生自己的氣,你隻是回來,回到那個觀照上來就好了。慢慢地,你會發現,那個觀照開始變得越來越長了,由原來的一秒鍾 變成了兩秒三秒甚至十秒鍾了,如此,你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那份觀照當中,你已經開始經驗到一些不同的品質了,我喜歡叫它神性,是的,當一個觀照升起的時候,一切的無意識都變成了覺知,而覺知就是當下的,它既不屬於過去,也不屬於未來,它屬於當下這個片刻,而神性隻出現在覺知的當下。

帶著這份覺知的觀照,你走路時,會很驚訝地發現,你就是神,風吹過你的身體,而身體仿佛不存在一樣,或者說,你就成了那陣風,你就成了一個純然的走路者,那個感覺是如此的新鮮有趣,但卻如此簡單;帶著覺知的觀照,你吃飯時,會細嚼慢咽,感覺食物在你嘴裏的滋味,感覺食物通過你的食道進入身體的感覺,你的腦子不再胡思亂想,你隻是純然地和那個吃飯在一起,你會發現任何的食物都成了美味;你甚至帶著這個覺知的觀照去上廁所,是的,不要錯過它,不要拿本雜誌或者報紙亂翻,你就是去感覺身體放下那些不需要的東西的過程,是的,那一樣充滿神性。

當你把這份覺知的觀照帶入你的日常生活中時,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都變成了靜心,是的,靜心不是隻有靜靜地坐在禪堂裏才發生的。靜心可以發生在每一個片刻。

在覺知的天空下

對假相的自我的執著,也就是佛學中所說的“我執”,它是所以內在問題與痛苦的起因。如何對治自我、放下我執,也成為所有修行體係的核心議題。但是,如何放下?不是去評判,不是去壓抑,覺知幾乎成為最最關鍵的道路之一,看到就是自由。而當我們越來越多的發展我們的意識,也就是我們的覺知,就會越來越發現,覺知就像天空一樣,它是永遠的一個背景,而念頭思想與情緒、言行的浮雲來來去去,變化無定,隻有覺知是永恒的。

根據我自己的覺察經驗,我畫出了下列的圖表,我發現,隻要我們時時憶起那個作為最廣闊背景的覺知的天空,自我很容易就在它的映照下坍縮。

這個圖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在上半部分,顯示的是我們的思想言行、以及內在故事(一個混合了思想信念與情緒、合理化解釋等多方麵的內在活動的集合體)是如何透過自我這片濾鏡而折射出的世界的,在這個部分,覺知的意識是缺席的,而透過自我這塊扭曲的鏡片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扭曲的和二元對立的,自我在這裏不是忙著在人前表演,就是不斷的在內在製造痛苦。

在下半部分,自我的濾鏡依然還在,隻是,意識之光進入了,它就是覺知。當覺知在那裏“看”的時候,自我的表演就部分或全部的中止了。也就像,當警察在看著的時候,小偷就不再下手了。當覺知在的時候,中間沒有了自我這個有色濾鏡的作用,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就顯得更加的客觀真實,我們也更能夠如實的接受當下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