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傾聽生命的歌唱——成長之道(4)(2 / 3)

當我真正經驗到身體消失的感覺,經驗到身體的微細震動時,我突然明白了,原來真的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我”,一切都隻是空的,我跟這個世界是一體的,是沒有差別的。而聽了那麼多次的“平常心”,終於在自己對身體的親身經驗中,變得那麼確實。記得在第四天的禪坐時,中午吃飯時,我終於忍不住地失聲大哭起來,就為了這句“平常心”,我內心充滿了感動,那不是難過的眼淚,而是感動和領悟的眼淚。還記得在第六天的禪坐中,我突然意識到,所謂慈悲與智慧,就是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不期望他人和世界為你做任何改變。而一旦看清了這一點,我內心竟爆發出一陣狂喜,我差點要笑出聲音來。是的,聽聞了多少次的道理,我以為我真的了解了,然而,隻有在它流經你的身體時,你才知道,它已經變成了你的智慧,那是一個無法言說的境界。

還有很多的感受,關於能量,關於覺察,關於最簡單的真理……大道無言,我就不說了吧。

活在靜心裏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說靜心的時候,它可能指向兩個層麵:一是指靜心的方法與技巧,而另外的則是指靜心的狀態。所以,靜心,它既是手段,又是目標。

什麼是靜心?我常常會問那些來我們合一覺醒中心參加靜心體驗的人這個問題,雖然是第一次靜心,但是他們常常給出一些美好而樸素的答案。

“靜心就是讓心靜下來。”沒錯!

“靜心就是讓腦子不再想東想西。”很好!

“靜心就是跟自己的心在一起。”很對!

……

有趣的是,無論你是否有過靜心的經驗,在你的內在,你都或多或少知道什麼是靜心。Meditation, 這個詞被翻譯成靜心,是很美的,很貼切的。以前,有的翻譯稱之為“冥想”,我認為不妥當,因為,在最深的靜心當中,我們會經驗到什麼也不想的狀態、無念(no mind)的狀態,所以,靜心不是一個思想的活動。

靜心是一種全然的、活在當下的品質,而在我們每個人的本質裏麵,我們都是靜心的。看看那些天真的小孩子,他們在玩泥巴,他們在塗鴉,他們是多麼的專注,他們全情地投入在自己的活動中,沒有想東想西,不會有別的事情可以打擾到他們;而這一刻他很開心,下一刻他可能很生氣,他就真的生氣了,他的臉上會氣得發紅,他會大喊大叫,他很全然,不會掩飾他們的憤怒,而且,很快他的憤怒就消失了,會轉身被另外的活動或者什麼事情所吸引,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狀態……除非大人介入了,慢慢地他們就不再那麼全然了,他們會在生氣的同時,內在產生另一個聲音:生氣是不好的,不應該生氣。於是,一次次地,小孩子失去了他的全然性,他們會在做事情的時候,內在同時存在不同的聲音來幹擾它。印度的一位靈性大師說,在我們的內在,有一堆群眾,我是不是一個人,我們是一群人,不停地唧唧喳喳。 正是這些唧唧喳喳讓我們失去了與生俱來的靜心品質。

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她總是無法做決定,她問我要如何做決定。我說,隻要內在是安靜的,你總是能聽到你自己內在的聲音,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做決定就會變成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隻需要一秒鍾而已。而阻止你做決定的,是你內心那些不同的聲音,父母怎麼看,朋友怎麼想,這個怎麼看那個怎麼想,你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朋友沉思了一會兒,她發現是的,情況正如我所說的。

是的,靜心就跟自己的心在一起,而不是一天到晚跟自己的頭腦在一起。頭腦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它讓我們擁有知識,知道如何應對日常的工作生活,但是,過度地用腦卻會給我們製造麻煩。因為頭腦是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所以,頭腦是一個是非婆,你這兒剛想了東,它一會兒又要弄出個西來,它是製造衝突與分裂的高手。如果我們整天聽我們頭腦裏的那些唧唧喳喳,最後的出路就隻有一條——瘋狂。心的品質與頭腦的品質正好相反,它是寧靜的,包容的,它不會做判斷,它隻會提供足夠的空間,它是懂得欣賞與接納的,它是等待,它是愛。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在戀愛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變“傻”了,並且總是隻看到對方的優點而完全忽略了對方的缺點。因為,當一個人愛的時候,他的頭腦不會那麼活躍,而心是敞開的,他隻會經驗到心的美好品質。

靜心,就是讓我們重新找回心的品質,重新回到愛裏。有人說,成長的道路就是覺察,沒錯。可是,如果你過度地努力於“覺察”的話,要小心,你會很容易落入到頭腦當中,因為那個“努力”仍然是屬於頭腦的。而靜心呢,它是一種完全不造作的狀態,它是完全的放鬆,是一種深層的無為。如果你深深地沉入你的心,你會發現,你就是覺察的,你的心會處在一種全知的狀態,沒有一絲一毫的造作在裏麵,但它卻是洞悉一切的,它是完全覺知的。覺察是一種做,而覺知是一種品質,是一個狀態,是一個發生,它是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