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叛亂如火如荼的時候,重新掌權的馮太後也放飛了自我,寵幸中書令鄭儼,中書舍人徐紇,兩人晝夜居於宮中。
皇帝元詡逐漸年長,不僅對權力被剝奪深感不滿,對馮太後以及寵臣鄭儼、徐紇的穢行極度厭惡,母子再不複先前的感情,矛盾逐漸尖銳起來。
劉騰和元乂當年發動宣光政變,就是以蠱惑當時十一歲的元詡親政為借口,有了前車之鑒,馮太後在宮內培植黨羽,掩人耳目,凡是元詡親近之人,多借故調離或者殺害。
元珽不願黨附別人,自身也不是真正的武將,前兩次政變都沒他的事兒,馮太後並沒有把他當做威脅,左衛將軍職務得以保留,也給了他一次做忠臣的機會。
葛榮攻陷信都,圍殺杜洛周的時候,正月初七,元詡九嬪之一的充華潘氏誕下一女,胡太後封鎖消息,對外宣稱誕生的是皇子,命元詡頒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元武泰。
武泰元年二月,皇帝元詡私下密詔大將軍爾朱榮進兵洛陽助自己奪權,事情泄露,當晚馮太後命鄭儼、徐紇在顯陽殿以鴆酒賜元詡,被值守的元珽撞破,隨即帶著皇帝逃出洛陽,投奔洛西書院。
做了七八年的羽林軍統領,元詡也發展出一些心腹手下,幾個人一路護送,在胡太後的人反應過來之前,已經叫開城門,逃出了洛陽城。
洛西書院經過這些年發展,常駐人口已經超過十萬,儼然一座小城,與這時代大多數城池不同的是,這裏始終沒有建築城牆。
不建城牆不等於沒有防禦,區域內多三五層磚石建築,關鍵地點都有人暗中駐守,從學生到工坊工人,再到周邊的農戶,定期訓練,輪班執勤的青壯人員有五萬人,比當前洛陽的羽林軍和虎賁軍加起來人都多。
在刻意低調之下,城內的王公貴族們大多忽略了洛西書院的存在,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這裏出產的物品,對這裏實際的規模和實力卻一無所知。
元珽當然不在此列,他親眼見證這裏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並且還出力很多,從元乂那裏拿到第一張地契開始,每一次麵積擴張都有他的功勞。
正是因為知道這裏的實力,他才敢帶著皇帝奔逃到這裏。
當年遷都洛陽的時候,孝文帝選天下武勇之士十五萬人為羽林、虎賁,武人挽上格者為羽林,次格者為虎賁,兩衛除擔任宿衛外,也時常出征,在外平叛或者駐守。
元珽身為左衛將軍,對城裏的兵力再清楚不過,這些年以來大小叛亂不斷,羽林和虎賁早已不複當年規模,為平六鎮叛亂又派出去不少,餘下的部分隻剩了花架子,守衛洛陽都捉襟見肘,根本沒實力攻打洛西書院。
隻要書院同意出兵,派出一兩萬人,可以輕而易舉拿下洛陽城。
皇帝元詡已經十九歲,他本來對表現有些迂腐的元珽觀感一般,沒想到關鍵時刻敢冒死救自己。
元詡以為他們要去投奔爾朱榮,結果一行人馬不停蹄向西,來到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地方,忍不住問道:“五叔祖,這裏為何沒有城牆?”
元珽與孝文帝元宏同輩份,都是拓跋晃的孫子,元宏是元詡的爺爺,平時元詡都是稱呼元珽左衛將軍,現在要拉近關係,開始按輩分稱呼。
“九年前,曾神醫為了安置流民,在這裏建窯燒瓷,所獲物資全部用於建築房屋、安置流民。次年春天,設立洛西書院,教育流民中的少年,為了供養書院費用,又陸續建設造紙、印書、冶鐵工坊,每年都有大量流民投奔這裏,現在常住人口愈十萬,半數為青壯!”元珽壓抑內心激蕩解釋道。
聽到這裏這麼多工坊,尤其是有五萬青壯,元詡眼睛亮了,趕忙問道:“可否為我所用?”
元珽苦笑道:“保陛下安全沒問題,是否願支持陛下揮師洛陽,臣也不確定,需要陛下親自去說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