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上到高空,下意識往南飛去。但雙眼仍掃過四下各處寺院,想看看進城的手下有沒有按計劃開展行動。
誰知沒有看到哪家寺院有異常,卻見東邊淩雲台方向黑影一閃,像人又不像人,倏然間掠過空中。
段連一驚,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可再往下瞧時,淩雲台燈火通明,人影幢幢甚出意料。
於是他橫下心折而往東,倒要先會一會所謂的“英雄豪傑”,究竟是何方神聖,膽敢如此囂張!
那個赫連氏子弟所言定有依據,看來已經有人先一步行動。
元象宗在瑤光寺搗亂,直接派出了輩分最高的門人,或許還另有幫手。而來到淩雲台的,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
夜色中劍光一閃,不異劍帶著主人無聲無息落在靈芝釣台。
靈芝釣台在淩雲台東,矗立於碧海曲池內,下有巨鯨石刻,仿佛一艘戰艦揚波水麵。
段連站在釣台木柱旁,清晰可見碧海曲池水麵所有風光。
皓月當空,波光粼粼。
天上與水上的清輝,將方圓數裏映襯的猶如白晝。
這也是他為何不在淩雲台附近停留,而要舍近求遠棲身靈芝釣台的原因。
雖然相隔有二百步,但要看清台上台下動靜綽綽有餘,又不容易被人發現,當真是一處絕佳觀景台,便於他“坐山觀虎鬥”。
淩雲台上淩雲閣高聳挺拔,相傳每一根木頭都事先稱量好重量,再按照圖紙安裝在相應的部位。
這種精益求精的建造技藝,使得木樓雖高,但對稱而穩定,地震狂風完全沒有隱患。
此時,有道人影從淩雲台下翻上高台,反手握著刀柄,謹慎小心地防備閣中可能埋伏的高手。
看了半晌不見動靜,才又緩慢向前挪步,一直走到八角井口旁。
段連見他勁裝結束,身軀修長,但可惜背對這裏,距離又遠,實在認不出是誰。
那人抽出刀來,試探性的將刀鋒擦著井口石欄劃過,暗夜中發出一聲“滄”的異響。
恰在此時,淩雲閣內二層之上,有三四名道袍人影縱躍而出。拂塵如戟,寶劍如虹,出手就是淩厲殺招,一齊圍攻闖入之人。
段連下意識捏緊拳頭,且看這持刀的不速之客,到底幾斤幾兩,竟有膽量單挑淩雲台供奉。
誰知那持刀人毫不戀戰,腳下一點疾退數丈,竟退到了淩雲台最邊緣。
從閣內攻出的道士共有四人,見來人身法不俗,輕鬆脫出圍困,落地後呼哨一聲,又從左右分別進擊,追著刀客殺向台邊。
這一變化說來遲緩,真正發生不異於電光火石。
尋常人眨眼功夫,剛才還在樓上的四名道士已經接近台邊,就像他們被大弓射出,足不點地直奔台下而去相似。
那刀客退無可退,手中雪刃鋼刀挽出一串刀花,彷如憑空起了數朵玉蓮,迎向道士身前。
四名道士供奉淩雲台,平生自恃罕逢敵手。兩人使劍兩人隻用拂塵,神情雖小有驚訝,仍是從容化去“玉蓮”,繼續搶攻刀客。
那刀客又是一屈膝,空中漂亮地翻個圈子,撲通落下淩雲台,如石砲紮入水中。
四道士絲毫不收速,追著他劃下高台,誓要將此人立斃於此,震懾敢於冒犯之敵。
段連嘖嘖稱奇,這幾下攻守行雲流水,既佩服刀客的沉著冷靜,又對淩雲台供奉的實力了解更深。
倘若昨夜自己來盜取劍氣時,有這麼三兩名道士攔阻,恐怕想要脫身絕非易事。
眼見刀客隱入水中再不現身,四名道士雖沒有淩波踏浪之能,但仗著熟悉地形,每每落腳都踩著殘荷岸石,遠望去真個仙風道骨,絲毫沒有窘迫之感。
但很快段連的目光就被吸引回去,因為淩雲台不知何時又多了兩條人影。
這回是兩位女子,一著綠裙,一穿白衫,年紀樣貌雖看不清,但身段都窈窕玲瓏。
段連心頭一動,繼而有三分歡喜溢出。
穿綠裙的女子他竟分辨得出,不是那嶺南寧柔是誰!
自從柳林中寧柔被九靈道人擄走,雖然段連嘴上沒說,但心裏難免隱隱擔憂。
此刻一見她身影動作,立馬認得原是“故人”,其它情緒不好說,起碼放下了擔心,知道她平安脫身了。
可那位白衣女子又是誰?她從嶺南至此,一路與她師兄同行,怎麼身邊又出現一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