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的第一天,李峰一早就起床了,因為今天,他要和爸爸媽媽去植物園。李峰忙碌著,往自己的書包裏塞了很多好吃的。這可是出去遊玩的必需品!
吃早飯的時候,李峰別提多高興了!可是,這份開心很快就被一個電話打斷了。中間,爸爸接了一個電話,是公司打來的。原來,公司那邊出了點事情,讓爸爸下午過去一下。爸爸也有點不樂意,可是,畢竟工作還是重要的。於是,便答應了。
李峰看到爸爸不能去植物園了,心情糟透了!這時候,媽媽說:“爸爸去不了,咱們兩人可以去啊!”李峰沒好氣地說:“怎麼去?你又不會開車!”
媽媽說:“咱們坐公交車去!”李峰沒說話。
媽媽接著說:“今天,我們不能去植物園了,出去看電影,好嗎?”李峰聽了,隻好答應了,滿臉的愁容也消失了。
當孩子一個人在那裏生悶氣的時候,家長要想辦法讓孩子解脫出來。除了故事中媽媽所采用的方法,還可以在準備晚餐時,讓孩子搭把手。這樣做,雖然會讓你顯得更加忙亂,但是有助於調節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從悲觀的情緒中恢複過來。
孩子忘性大,家長要多提供幫助
有些孩子雖然對某件事感到失望,可是,用不了兩分鍾,他們便會將這種情緒忘掉。作為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幫助,比如為孩子創造一個人際交往的圈子,讓孩子在失落時可以求助他們。這個圈子裏,不僅包括家長,還可以有家裏的其他親人,以及孩子的同學等。
這一天,女兒放學回來之後,一頭便鑽進了自己的書房,直到吃飯的時候,她才出來。
女兒說:“班裏要舉行文藝彙演,我也出了一個節目,可是被刷了!”女兒一邊說,一邊露出了委屈的神情。
爸爸聽了:“誰都知道,我閨女可是一個未來的歌唱家。要不這樣,等會兒吃完了飯,你給我們唱唱。要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是你的粉絲哦!”
女兒聽了,來了興奮,三下兩下吃完了飯。然後,便清了清嗓子,唱起來。聽了女兒的唱功,大家都知道女兒為什麼被刷了。嗬嗬!女兒底氣不足!不過,他們還是給了女兒熱烈的掌聲。女兒很快便從失望的情緒中擺脫了出來。
研究表明,能夠從失落情緒中快速恢複過來的孩子,一般都有能力讓其他人幫助自己。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問孩子一些暗示性的問題,啟發孩子學會應對所麵臨的失望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家長要講道理
有些孩子麵對失望時,情緒反應非常強烈,不是放聲痛哭,就是倒地耍賴。這時候,家長就要和他們講講道理了。
要讓他知道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讓他知道,任何無理取鬧都無法帶來他想要的東西。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能夠從他擅長的事情中尋找到樂趣,那麼他就了解了自己的能力。這種方法,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從失望轉變為“做其他事情一樣也很快樂”。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能由於孩子的壞情緒而影響了自己,轉而再對孩子施壓。可以告訴孩子:我很了解你的失落感,並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沒有關係,這種情況下我也會失落的”;要讓孩子認識到,失望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然後和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直到找到孩子自己喜歡的為止。
練習時間
當孩子出現了失望情緒時,很多家長都不理解,會認為孩子的心思太重。其實,這種情緒是正常的,隻要引導得當,同樣可以讓孩子獲得快樂。
孩子臉紅了——孩子害羞,怎麼辦?
孩子升入五、六年級之後,家長們很快就會發現:孩子居然懂得害羞了!這時候,孩子會過多地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約束,不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些女孩,在異性麵前總是顯出幾分害羞的樣子,低頭不語。
有些孩子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
一些孩子,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願與人交往,不敢與人交往。
有些孩子見到生人,會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
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體驗,是有一定原因的。孩子進入前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會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時間長了,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
有些孩子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於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可是,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還會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這種低估自己的認知偏差,常常是導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實,一個人有點害羞心理是正常的,隻要不影響正常的交往就不過分。如果孩子出現了害羞的情感,家長應該給予正確指導,鼓勵他們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那麼,如何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呢?
讓孩子丟下包袱,大膽前行
許多害羞的孩子,在學習中過於追求完美,擔心失敗,害怕別人的否定性評價,這樣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會影響能力的發揮。結果越擔心、越害怕,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孩子出現了害羞的情緒時,要讓他們拋棄一切顧慮,大膽前行,不要過多計較別人的評論。
每次家裏來了客人,小可不是躲到爸爸媽媽後麵,就是一句話都不說。到了五年級之後,小可的這種狀況更加嚴重了,幹脆躲到屋子裏麵不出來。
媽媽決定和女兒好好談一談!這一天,媽媽帶著女兒去看電影《張海迪的故事》。回家的路上,媽媽和女兒有了這樣一番談話:
媽媽說:“張海迪真了不起,即使癱瘓了,還不忘學習。而且,不管別人說什麼,她都不在意……”女兒表示讚同:“是啊!哪來的力量啊?”
媽媽說:“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關鍵是如何麵對。如果張海迪也像你一樣,遇到生人就害怕,就不好意思,她是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的!”女兒承認說:“是的,我的膽子就是小,見到生人就不敢說話,就臉紅!”
媽媽說:“其實,在你們這個年齡段,這是很正常的!可是,一定要放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聽了媽媽的話,女兒點點頭。從那以後,女兒的膽子大起來了。家裏來了客人,也不再向後縮了。
多讓孩子進行戶外鍛煉
有些孩子遇到一點事情就臉紅,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性格內向,神經係統一般都比較脆弱,容易興奮,一點小事就會鬧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對於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參加一些戶外鍛煉。研究表明:戶外鍛煉,不僅是增強神經係統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增強孩子體質的可行之法。不過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有些方麵是需要注意的:
(1)空腹時不宜讓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應該讓孩子知道,長時間清晨空腹進行鍛煉,體內的能量大量消耗,對身體不利。最好在適量進食後,開始輕微活動,這樣才能使肌肉、關節及內髒器官積極活躍起來。
(2)讓孩子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孩子的機體對各種體育鍛煉項目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鍛煉時,要根據身體的不同發育水平,製訂一份關於運動量、動作難度和複雜性可銜接的訓練計劃,循序漸進地逐步提高身體素質。
(3)教育孩子要全麵鍛煉。要讓孩子知道,不要片麵追求運動成績,或過早側重於單項訓練。隻有在全麵鍛煉的基礎上,才能使專項運動成績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