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做孩子的心靈按摩師——別讓小升初的壓力將孩子壓垮(2)(1 / 3)

讓孩子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

有自卑感的孩子,一般都會覺得比不上他人,但是,實際上自己並不一定比別人差。因此,要讓孩子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客觀的分析,要讓他們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研究表明: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為了減少孩子的自卑感,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麵做出評價。

在孫娜3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離了婚。為了養活一家人,爸爸一直都在外地打工,孫娜從小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從小,孫娜就是小朋友嘲笑的對象,由於沒有爸爸在身邊,沒有得到保護,孫娜覺得很自卑。當她進入五年級之後,這種感覺更強烈了。

一天,孫娜哭著跑回了家。爺爺看見了,問:“怎麼回事?”孫娜說:“同學們都笑我是野孩子,沒人養!”

爺爺聽了,心中一陣發緊,可是依然樂嗬嗬地對她說:“娜娜,我知道,現在的生活狀況讓你感到很自卑。可是,這些條件都是無法改變的。你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想辦法超過他們。你的學習成績不是一直都是前三名嗎?你的毛筆字不是寫得很棒嗎……”

孫娜沒想到,這些隻有在書本上講的大道理,居然會從爺爺——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嘴裏說出來。她知道,爺爺奶奶帶自己不容易,便決定不讓他們再為自己操心,要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分析,以此來激勵自己。

現在,在五、六年級的孩子中,很多人都是由於主觀隨意的虛構而造成自卑感。這些孩子經常會對一些不曾覺察的事情胡思亂想;一旦發現別人的眼神不對,就會覺得是看不起自己。因此,要讓孩子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不要被那些自己主觀臆造的自卑感所困擾。

讓孩子確立合乎實際的目標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感,往往是由於對自己感到失望而產生的。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失望情緒和他們對某件事的期望程度是有一定關係的:有些孩子對某些事情的期望值很高,可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卻沒有實現既定的目標……這時候,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失望情緒。

知道了這一點,在孩子為自己設定目標的時候,家長就要提醒孩子:目標的確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比如身體狀況、智商以及家庭條件等多方麵的情況來考慮。家長要告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將自己的目標定得太大太高,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目標本身較大較高,可以將它分解為一個個的子目標,各個擊破。

須知:目標一定不能定得太高,如果超過了孩子能達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如果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

自己有不足,找些方法來補償

有些五、六年級的孩子看到自己矮孝醜陋,或具有某些缺陷,經常會陷入強烈的自卑之中,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心理困境呢?其實,可以使用“補償”的辦法。

研究表明:對自己的自卑感進行補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家長要將這種方法告訴孩子。一般情況下,針對自己的不足,可以采用幾種方法來積極補償:

以勤補拙。如果孩子的不足是由於自己沒有盡全力去努力、潛力沒有充分發揮等原因造成的,就要讓孩子下更大的功夫去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和決心去克服不足。

揚長避短。如果孩子在某方麵感到非常自卑,經過自己的努力仍然沒有進步,就要告訴孩子:放棄它!可以讓孩子有意識地去積極尋覓並發展自己的優勢,當孩子投入一些精力和時間時,是很容易做出成績的。

鼓勵孩子積極與他人交往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感,是由於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心理學家認為,當人處於獨處狀態時,心理活動就會轉入內部、朝向自我,繼而變得自卑。

孩子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心理活動的範圍、內容會變窄變小,隻能翻來覆去在某幾個問題上打轉;如果個人認識上存在局限,就會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麵,從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

對於這樣的孩子,要鼓勵他們積極與人交往。在與人積極交往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動就不會局限於個人的小圈子裏,就會變得開朗起來。而且,通過與人交往,就能讓孩子正確認識他人的長短處,正確認識自己,從而讓孩子調整對自己的評價,減少自卑感。

練習時間

如果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如別人,你家的孩子會自卑嗎?如果會,就試試上麵的這些方法吧!

孩子感到很無聊——想辦法幫助孩子擺脫空虛感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聽到五、六年級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真是無聊啊!”“幹什麼事情能夠打發一下時間呢?”……其實,這些無聊的呐喊,很多前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在感到空虛的時候喊出來。

心理空虛的孩子,往往沒有信念,沒有寄托,百般無聊,嚴重的如同行屍走肉。這些孩子一般都不愛學習,他們寧可把一部分時間花在打遊戲、看小說和電視上,也不會做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這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空虛心理,不外乎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由於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孩子在“人生幾何”“及時行樂”“有錢就幸福”等錯誤觀念的影響下,放棄學習,感到空虛。

有些家長離婚,孩子從小得不到家庭溫暖,單純的心靈受到創傷,看不到前途和光明,自覺低人一等,於是自暴自棄,自我貶低。

如果一個五、六年級的孩子對學習都感到厭倦,他們還會去幹什麼呢?他們隻會感到空虛和無聊了。

不可否認,空虛帶給孩子的危害是明顯的,它不僅會使孩子浪費寶貴的時光,荒廢學業;有些孩子由於與社會上的不良分子有染,不知不覺走上犯罪道路。其實,如果是由於空虛心理產生的原因,隻要孩子主觀努力,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是可以克服的。

鼓勵孩子多讀名人傳記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因為他們有很多的過人之處。他們不僅有高度的自覺性、堅定的信念與夢想,還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執著的追求。讀他們的書,可以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曆,從而獲得某種啟示……要讓孩子以名人的奮鬥史作為人生的楷模,正確認識自我,不時反思自我,將自己的人生軌跡與心理變化軌跡記錄下來。有一個父親給兒子寫過這樣的一封信:

“兒子:

暑假生活已經開始半個多月了,可是你的安排卻讓我不太滿意!你不是晚上不睡覺,就是白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不是與小學同學聚會瘋玩,就是上網進行網聊……

“青少年是成長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良好的物質方麵的營養,還需要良好的精神食糧。在學好各門文化課程的基礎上,應該廣泛攝取其他方麵的知識。我覺得,你可以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可以多讀一點名人傳記。

“讀名人傳記,首先是可以讓你找到學習的榜樣,幫助你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

“其次,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避免重走彎路。他們經曆過的甜酸苦辣,他們走過的溝溝坎坎,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再次,可以淨化心靈,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的鬥誌。每當我們讀完一本好的名人傳記,心靈就會受到一次強烈的震撼。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名人是有血有肉真實的人,他們的一些品質、經驗,是實實在在可以學到的;名人的一些局限性,我們也是可以克服的。我們可以學習名人、超越名人!

“兒子,你馬上就要成為一名中學生了,很多時候,你不容我把話講完,就會和我爭執起來,我隻好借助文字與你交流……今天就寫這些,供你參考。

希望你健康成長的父親”

研究表明:當孩子從這些名人傳記中,感悟出人生的奧秘,了解了困惑與抉擇的得失、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後,就會確立起一種積極有為的信念,樹立起一定的精神追求。

讓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俗語說得好:“實踐長才幹,實踐出成績。”要讓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平常時期,孩子主要是奔波於學校和家庭之間,學校教育最缺少的就是社會生活因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學會生存;還可以讓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學習那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