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到哪裏去?
海德格爾:人是“被拋”的一顆沙子
海德格爾的哲學人生
作為老師的海德格爾
人是被拋入塵世的一粒沙子
煩:活著的最本真狀態
畏:人生中的“大怕”
死:人生第二次“被拋”
馬爾庫塞:一不小心就成了半個人
法蘭克福學派
馬爾庫塞的哲學人生
《單向度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半個人
《愛欲與文明》:人的解放就是愛欲的解放
我要到哪裏去?
隨著尼采的大聲呐喊“上帝死了!”,曆史被割斷,人類失去了精神信仰。幾千年來人們賴以維持信念和道德的偶像全線崩潰--不是尼采讓他崩潰了,是“人把他殺死的”,尼采隻不過說出了這個血淋淋的事實而已。
我們知道思考過自己從哪裏來了,從古老的神話,到科學的始祖泰勒斯,到今天的基因技術,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前行的步伐。但是,我們知道人類要到哪裏去嗎?
還有人想象彼岸的世界嗎?人類還有共同的理想嗎?還有年輕人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嗎?還有人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德格爾嗎?看漫畫、聽R&B、吃快餐長大的孩子還能理解魯迅嗎?行而上的哲學境界,有能力和虛擬的網絡世界爭奪眼球嗎?
我們創造了什麼?除了轟隆隆的機器、林立的煙囪、冷冰冰的石屎森林、泡沫般瘋長的經濟數字;我們還砍掉了不可計數的森林、滅絕了數以萬計的生靈、融化了千百年的堅冰,我們還發動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從歐洲到亞洲,幾千萬具血肉模糊的屍體,伴隨著上帝一起死去。
這樣,人類除了孤獨還能剩下什麼?
多年前就聽到有人感慨自己窮得隻剩下錢了。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上帝死了”,留給人類的是虛無。他把這種“虛無”稱為“這樣的存在什麼都不剩”,現在的人們是不是也富有得隻剩下虛無了呢?
科技和大工業卷走了人性的多樣和文化的多姿,蒙古人不再騎馬,壯族不再唱山歌,吉普賽人不再流浪,印度也沒有了大篷車,取而代之的是漢堡包和可樂。
如此這樣的人類還能找到精神的家園嗎?我們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嗎?
可能哲學家都是一些“杞人”,他們多數對此表示憂慮。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在這個終於荒蕪了的世界上”,人類迷失了自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這樣的現實,讓他感到“我連做人都覺得吃力”。克爾凱郭爾說人生無非就是恐懼、厭煩、憂鬱和絕望。
海德格爾則說,人的存在就是人的本質,如果連人都不存在了,那麼談其他的任何價值都毫不意義。然而,人不是上帝的寵兒,人是“被拋”到這個充滿著苦惱的世界上,從而獲得“存在”的。同時,人也可能隨時“被拋”到死亡中去,正是由於這種不可把握的感覺,讓人們對死亡充滿了畏懼。人生在世,不過就是被拋來拋去而已。
“被拋”的一粒沙子,能夠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嗎?
馬爾庫塞又接著說,在人類物質文明發達以前,人們雖然經濟貧困,但是精神是自由的。但是如今,物質的豐富,讓人們沉迷於享樂之中,物質的滿足就控製了人的生活;同時,科技的進步,大工業的生產,大眾傳媒的發達,讓人成了機器的奴役。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始終無法逃脫物質的操控,讓人忘記了自己還有精神的追求,於是,現代發達的工業社會就從物質--精神雙向度的社會墮入到隻有物質的單向度社會。以前物質貧困,但是精神富有;現在物質充裕,人卻成了物質的奴役。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半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