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30歲之前是月光族,30歲之後就會是卡奴(1 / 3)

人活一世,錢不離手。錢多錢少,取決於你。一個月光族,並不是因為你不會掙錢,而是因為你不懂如何花錢。那麼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財,這是一門學問。這種學問就是理財。什麼是理財 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理財"一詞,最早見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我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 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和人壽保險等屬於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實際上理財的範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尤其是30歲之前的我們,做好理財是保證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金錢和時間是人生兩種最沉重的負擔,最不快樂的就是那些擁有這兩種東西太多,卻不知怎樣使用的人"。約翰生曾說過這樣的名言。

有這樣一個關於理財的故事:一個財主把財產分成三份,分別托付給三位仆人,要他們善加管理。第一位仆人用這些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回原料製成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安全起見,把錢埋在樹下。一年後財主召回三位仆人檢視成果,前兩位仆人管理的財富均增長一倍,第三位則原物奉還。

其實這樣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已經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消費理財者了。因為許多年輕人不會理財,最近新興的"月光族"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月光族指將每月賺的錢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謂吃光用光,身體健康。 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輕一代,他們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同,喜歡追逐新潮,扮靚買靚衫,隻要吃得開心,穿得漂亮。想買就買,根本不在乎錢財。同時,也用來形容賺錢不多,每月收入僅可以維持每月基本開銷的一類人。"月光族"是相對於努力攢點錢的儲蓄族而言的。"月光族"的口號:掙多少花多少。這個詞是一個中性詞,雖然沒有褒貶意之分,然而多少或有些過於時髦。正如盧梭說過: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誠然,手中的錢如何消費是自己的事情,但是曆史一再證明,合理的處理,財富就在你身邊。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而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獲100萬美元,就需要500萬美元。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訂立章程規定基金的投資政策是安全且有固定收益,如存銀行或購買公債。但到了1953年,基金隻剩下330萬美元。眼見基金的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及時覺醒,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於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將原來隻準存放銀行與購買公債,改變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資產管理觀念改變後,很快就扭轉了基金的命運。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財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理財得當,財富便可迅速增加,而如果不會理財,或者理財不當,則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減少。

理財專家研究大量的富豪,從他們的成功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1/3的有錢人是天生的;1/3靠創業積累財富;1/3靠理財致富。生於富豪家庭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也隻有7%。因此,理財也是創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理財,簡而言之就是"打理錢財",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理財方法的正誤與理財能力的高低,決定財富的多少。有的人拚命賺錢,有的人省吃儉用,但最終都成不了有錢人,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便是缺乏正確的理財方法與較高的理財能力,沒有把握住財富增長的軌跡。

不少人將富人成功的原因,直接歸結於他們生來富有、他們創業成功、他們比別人聰明、他們比別人努力或是他們比別人幸運。但是,家世、創業、聰明、努力與運氣並不能解釋所有創富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富人,他們沒有顯赫的家境,也不是做大生意,頭腦也不見得比別人聰明,也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卻非常有錢,這是為什麼呢?他們靠什麼富起來?他們都靠他們較強的理財能力,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

處理不好月光族的理財問題,30歲之後的我們,就會沉浸在"卡努"的困苦之中。假如30歲之前的我們隻看重眼前的利益,坐吃山空,隻圖一時的快活,那最終的結果還是要自己來承擔。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