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猜疑迫害中了卻殘生。《怨歌行》一詩中曹植慨歎當皇上的難,做臣子的也難,皇上
看不到忠臣的心,反而要加以猜忌。當是時,桓伊撫箏而歌,“聲節慷慨,俯仰可觀”,箏聲
清揚,笛聲宛轉。謝安,縱得到前方破敵捷報後猶能若無其事從容續弈,此刻也為之動容)
謝安:(泣下沾衿,快步走出自己的席位,來到桓伊身側對)
使君於此不凡!
司馬曜:(甚有愧色)
(桓、謝兩家俱為東晉高門望族,於朝政所見不一,素不相能,桓伊豈有不知?然謝安任相以來老成持重,公忠體國,行德政,安黎元,甚得民心。是以桓伊不囿於門戶之見,以管弦絲竹巧諫孝武帝,為賢相辯誣)
東晉統治集團是一群腐朽的氏族門閥,他們根本不去理解謝安的一片忠心、苦心,他們懼怕謝氏功高震主,成為“新的軍閥勢力”,於是把征戰中的北伐部隊撤回來,寧肯偏安江南。孝武帝還把才20歲的胞弟會稽王司馬道子錄為尚書事,與謝安“共掌朝政”,兄弟倆聯合起來排擠謝安。
385年正月,謝安決定交權,離開京城,出鎮廣陵之步丘(今揚州北25裏),謝安在權力鬥爭中,夙誌未酬而抑鬱得病,遂向朝廷要求回京療疾,並要求把兒子謝琰召回,“解甲息徒”,朝廷一一照準。同年八月二十二日,公曆10月12日),一代名將溘然長逝,享年66歲。
謝安死後贈太傅,諡文靖,葬於建康梅嶺,亦稱梅嶺崗(今雨花台下)。謝安功高蓋世,無法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故在墓前立一無字碑,千秋功過讓後人評說。同年十月,朝廷論平苻堅功勳,謝安更封廬陵郡公,同時封謝石為南康公,謝玄為康樂公,謝琰為望蔡公。
徐邈:萬歲,謝太傅謝世,葬儀應加殊禮。
司馬曜:徐愛卿說給大家聽聽。
徐邈:謝太傅一代名相,忠心為國,肥水之戰,運籌帷幄,使東晉免遭覆亡之難,選拔人才,任人唯賢,推行改革,增強國力,如今這樣的國家柱石謝世,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加殊禮?
王獻之:萬歲,徐大人所言甚是。
司馬曜:好,就依徐愛卿所言,謝太傅葬禮加殊禮。
(王珣曾為謝家夫婿,因婚姻和謝安關係很僵,聽說謝安死亡的消息,他跑到王獻之跟前)
王珣:王尚書令,我要去哭拜謝公!
王獻之:你們兩家不是老死不相往來了嗎?
王珣:謝太傅一生磊落,對朝廷忠心不二,淝水之戰挽救了國家,我們都受了他的福陰,我要是不來哭奠祭拜,天理何在,良心何安?
王獻之:你當然應該去祭拜,男子漢的胸襟能是兒女情所能禁錮的了的!
王珣:王尚書,要是我去祭拜,謝家人不讓我入靈棚,我可怎生是好?
王獻之: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王珣去謝家祭拜,果然被謝琰擋住了)
謝琰:家父生前就不願意看到你,不讓你再入謝氏家門!
(王珣也不顧什麼了,直接闖門而入,高聲哭拜)
王珣:(哭天搶地,聲嘶力竭)太傅呀,您儒雅風流冠絕古今呀,晚生不能在您生前學習,還讓您生氣,晚生無地自容呀!太傅呀,你忠心為國功高蓋世卻遭到誣陷,您一世英名將萬古流芳啊!
(隻見王珣梆梆梆磕三個響頭,轉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