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暑痧該病症狀是:惡心嘔吐,瀉下臭穢,汗出如湧,腹悶痛。
治法為:清暑化濕,調和脾胃。
治療方藥為:薄荷湯。香薷10克、薄荷13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厚樸10克、木通15克,水煎服。
③烏痧該病症狀是:周身脹痛難忍,麵色黎黑,身有烏斑。
治法為:先以三棱針刺曲池,委中放血,繼以清解沙毒,調順氣血。
治療方藥為:阿魏丸。阿魏12克、玄胡12克、蘇木12克、靈脂9克、川楝15克、莪術10克、陳皮10克、三棱9克、枳實15克、檳榔10克、降香6克、沉香4克(衝)、薑黃9克、厚樸10克,水煎服。
④紅痧該病症狀是:肌膚有紅豆如麻疹,或腹悶痛嘔心。
治法為:先刮痧,後瀉痧毒。
治療方藥為:荊芥湯。荊芥12克、防風10克、川芎9克、陳皮9克、連翹12克、青皮9克,水煎服。
⑤癍痧該病症狀是:身發紫斑,頭暈眼花,惡心嘔吐。
治法為:先刮痧放血,繼以活血解毒。
治療方藥為:清涼至寶飲。薄荷12克、地骨皮15克、山梔9克、丹皮、玄參、花粉各12克、細辛3克,水煎服。
⑥抽筋痧該病症狀是:兩足抽筋劇痛,時有腹痛惡悶。
治法為:先在抽筋處放血,繼而清解痧毒,調順氣血。
治療方藥為:丁香阿魏丸。靈脂10克、萊菔子12克,山楂、神曲各18克、青皮9克、莪術9克,厚樸、檳榔各12克、砂仁6克,三棱9克、沉香3克(衝)、丁香6克,阿魏、木香各10克、薑黃10克,水煎服。
⑦痧塊該病症狀是:痧氣放痧後,脅下或胸腹有包塊,有作痛。
治法為:疏理氣血,清涼解毒。
治療方藥為:桃仁香砂飲。桃仁9克、沉香5克、紅花10克、砂仁9克,水煎服。
6、小兒夏天熱的預防與中醫治療夏天熱亦稱“暑熱症”、“嬰兒汗閉性暑熱症”、“暑熱消渴”,是小兒在夏天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尿多無汗的病症。
小兒髒腑嬌嫩,難耐炎熱。夏三月暑氣當令,小兒感受暑邪,蘊於肺胃,灼傷肺胃之津,津虧內傷故發熱口渴多飲。若肺津大傷,無以敷布,可少汗或汗閉,汗尿同屬陰津,異物同源,所以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津傷必飲水自救,因而形成多尿,多飲,口渴,汗閉。該病初起僅為肺胃氣陰兩傷,若遷延日久或素體脾腎虛弱,又可現為熱淫於上,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症。
(1)預防措施
小兒夏天熱的預防措施是:
注意營養,增強體質。
居室空氣涼爽流通或易地避暑。
早晨煮食銀耳粥。
(2)應急治療方法①暑傷肺胃的治療方法:
該病症狀是:發熱持續不退,天氣愈熱,發熱愈甚,口渴引飲,無汗,尿多清長,煩躁,脈數。
治法為:清暑益氣。
治療方藥為:王氏清暑益氣湯。
西洋參6克、麥冬9克、知母4克、甘草3克、竹葉6克、黃連3克、石斛9克、荷梗4克、西瓜翠衣9克、糯米12克,水煎服。
②上盛下虛的治療方法該病症狀是:精神萎靡或虛煩不安,下肢清冷,食欲不振,身熱不退,溲清且多,大便稀溏,口渴多飲。
治法為:溫下清上。
治療方藥為:溫下清上湯。附子5克(先熬)、黃連3克、磁石3克、蛤粉2克,花粉8克、補骨脂4克、複盆子9克、菟絲子9克、桑螵蛸12克、白蓮須9克,水煎服。
單驗方:蠶繭、紅棗、烏梅適量,煎湯飲用。
7、天行赤眼的預防與中醫治療天行赤眼又稱“天行赤熱”、“暴發火眼”,俗稱“紅眼病”,以患眼紅赤澀癢交作,怕熱羞明,胞瞼紅腫,白睛顯著紅赤脹痛為特症。該病多為猝感時行病毒,暑火毒疫襲擊人體眼部及肝經所致,具有傳染性且傳染迅速,流行廣泛。
該病相當於西醫的急性卡他性結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1)預防措施
天行赤眼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
流行季節,常用消炎眼藥水點眼,保持眼部衛生,或用菊花、桑葉、夏枯草煎水代茶。
嚴禁患者在公共場所遊泳。
患者的手帕、洗臉用具、枕套均需隔離和消毒。
醫護人員的雙手及接觸過的醫療器械,要消毒處理。
(2)治療方法①內治初起用銀翹散:銀花24克、連翹18克、竹葉12克、荊芥9克、大力子12克、淡豆豉6克、薄荷,甘草各6克、蘆根12克,水熬服。
②外治用氫化可的鬆眼藥水和氯黴素眼藥水交替滴眼,並用生理鹽水洗眼。
四、夏天時令雜病的預防與治療
夏三月時令雜病,是指與夏天三月之時令氣候特點相應而產生的、除溫熱病之外的各類疾病。
夏三月時令雜病,是一種四季中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性疾病。由於有的雜病不僅可以發生在夏天,它常發生在春天、秋天和冬天,但在夏三月發病率最高,防治夏三月時令雜病,也同樣需要發揮中醫中藥的神力。
1、中暑的預防與中醫治療
中暑是發生在夏天或高溫環境下的一種急性病。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產熱和散熱正好相等,所以,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37℃左右。但在強烈的夏日陽光下照射過久,紅外線能使人的大腦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容易發生中暑。若外界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無風、汗液蒸發困難,體內熱量積蓄過多,也容易中暑。另外,如出汗過多,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鹽代謝發生障礙,也會中暑。身體過度疲勞,體弱多病也是發生中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