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寒濕痢症狀是: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腹痛裏急後重,飲食乏味,胃脘滿悶,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為:溫化寒濕。
治療方藥為:胃苓湯。厚樸12克、白術12克、蒼術12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桂枝9克、陳皮9克,水煎服。
④虛寒痢該病下痢稀薄,白凍,甚則滑脫不禁,腹冷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腰酸怕冷,舌淡,苔白,脈沉弱。
治法為: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治療方藥為:真人養髒湯加味。訶子9克、粟殼9克、肉蔻9克、白術12克、黨參24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木香12克、肉桂9克,水煎服。
⑤休息痢該病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倦怠怕冷,嗜臥,臨廁腹痛裏急,大便夾有粘液或見赤色,舌淡,苔膩,脈濡緩。
治法為:溫中清腸,佐以調氣。
治療方藥為:連理湯加味。人參10克、白術10克、幹薑10克、炙甘草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檳榔9克、木香9克、炒枳實18克,水煎服。
(3)注意事項
治療痢病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痢疾早期,忌用收澀止瀉,以免關門留寇,若久痢不止,忌用攻伐之品。
飲食的宜忌與治療配合至關重要,患者應宜進清淡,禁食葷腥油膩。
4、霍亂的預防與中醫治療霍亂是起病急驟,卒然發作,上吐下瀉,腹痛或不痛為特征的疾病。因病變起於頃刻之間,揮霍撩亂,故名霍亂。該病傳染性極強。
該病多發生於夏秋時節,患者多有貪涼飲冷和食腐餿之物等情況。《千金方?霍亂》說:“若霍亂之為病,皆因飲食,非關鬼神。”明確指出了該病多由飲食生冷不潔所致。然夏令當季,暑濕蒸騰,若調攝失宜,感受暑濕穢濁疫癘之氣,或因貪涼露宿,寒濕入侵,寒邪穢濁,鬱遏中焦,均能使脾胃受傷,運化失常,清濁相幹,氣機逆亂,上吐下瀉而成霍亂。因其吐瀉交作,津液過量喪失,故在短時間內即可出現形成憔悴,目眶下陷,筋脈攣急,手足劂冷等。
該病視患者素體陰陽偏盛,感受穢濁之邪輕重,可分為寒霍亂,熱霍亂,幹霍亂(又名“絞腸痧”)。
(1)預防措施
霍亂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兩條:
夏秋天節,注意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不過食生冷,油葷,切勿吃腐餿之食。
及時發現,及時隔離治療。
(2)治療方法
針對不同的霍亂種類,應采取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寒霍亂(輕症)該病暴起嘔吐下利,初起所下稀糞,繼而下利清稀如米泔,臭穢不堪,腹痛或不痛,胸膈痞悶,四肢不溫,苔白膩,脈濡弱。
治法為:散寒溫中,芳香化濁。
治療方藥為:霍香正氣散合純陽正氣丸(有成藥)。霍香12克、大腹皮9克、紫葉9克,茯苓18克、桔梗9克,陳皮9克、厚樸12克、蒼術12克、白芷12克、半夏曲13克、大棗10克,生薑引,水煎服。
②寒霍亂(重症)該病吐瀉不止,吐瀉物米泔汁,麵色蒼白,眼眶凹陷,手足厥冷,或頭麵汗出,筋脈攣急,舌淡,苔白。
治法為:溫補脾腎,回陽救逆。
治療方藥為:附子理中湯。附子18克(先熬),黨參30克、白術12克、幹薑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倉卒之間,湯藥不及,可急用食鹽填滿臍中,取大艾柱炙之,並用開水衝服行軍散(有成品),若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應急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③熱霍亂該病吐瀉驟作,嘔吐如噴,瀉下如米泔汁,臭穢難聞,頭痛發熱,口渴胸悶,心煩,溲短赤,腹中絞痛,甚至轉筋,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為:清熱化濕,避穢泄濁。
治療方藥為:燃照湯合蠶矢湯。滑石20克(布包煎)、黃芩15克、梔子6克、豆豉9克、半夏15克、厚樸10克、黃連10克、豆卷12克、薏苡仁15克、蠶沙12克、木瓜10克、吳萸4克,水煎服。
該症吐甚,服藥艱難,或倉卒之間湯藥未備,宜先服玉樞丹(有成藥),若手足厥冷,口渴自汗,指甲呈青色,瀉處臭惡,六脈皆伏,此為熱深厥深,又宜急用竹葉石膏湯。(竹葉12克、石膏24克、大棗8克、沙參24克、半夏12克)切勿誤投溫燥。
④幹霍亂該病卒然腹痛,欲吐不能吐,欲泄不能泄,煩躁悶亂,麵色青慘,四肢厥冷。
治法為:先刮痧,針刺十宣、委中散血,然後以辟穢解濁,利氣宣壅。
方法:口服玉樞丹(有成藥)。
5、痧氣的預防與中醫治療痧氣又名痧,痧脹,是夏交於秋之時,感受風、暑,寒、濕,尤其是感受疫氣穢濁而出現的腹痛悶亂。由於感受邪氣的差別和病變部位的不同又有,痧筋、痧塊,暑痧、瘟痧、班痧、烏痧、絞腸痧、抽筋痧、吊腳痧等。
該病雖與風、暑、寒、濕相關,但根本原因是感受疫氣,穢濁,若人體正氣素虧或腸胃素有濕濁,偶觸糞土痧穢,暑濕季節,汙濁泛多、人體受之,氣機逆亂,壅阻經絡,遏塞腸胃,故腹痛悶亂,毒阻氣分,外可串肌膚,內可陷營血,臨床則可分別見到痧氣諸症。
(1)預防措施
痧氣的預防措施有如下兩條:
夏天當令,應注意飲食衛生和環境衛生。
外出遊玩、務工或下地勞作,力求避免接觸糞土、穢濁、疫氣、痧毒。
(2)治療方法
依據不同的痧氣采用不同的應急治療方法。
①痧筋該病症狀是:腹痛悶亂,腿彎及肘彎靜脈怒張,呈青紫色。
治法為:先以三棱針刺局部,繼以芳香化濁,解毒利濕。
治療方藥為:四妙阿魏飲。苡仁20克、黃柏12克、牛膝12克、蒼林10克、蘇木12克、靈脂9克、玄胡12克、阿魏5克、木瓜15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