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夏天氣的中醫保健(1)(2 / 3)

(1)立夏立夏在每年陽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夏天開始,二是指萬物至此皆已長大,“夏”原意為“大”之意。但是,全國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

立夏時節炎暑將臨,氣溫升高,雷雨增多,動植物進入生長旺季。

(2)小滿小滿在每年陽曆5月21日或22日。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此時節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對植物生長有利,在江南一帶,氣溫平均22℃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5℃。

(3)芒種

芒種在每年陽曆6月5日或6日。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芒種時節進入典型的夏天,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什物容易發黴,所以又稱這段時間為黴雨時節。

(4)夏至夏至在每年陽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進入炎熱夏天,萬物在此時節生長最旺盛。

(5)小暑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陽曆7月7日或8日。

此時天氣雖熱,但未達到極點,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個節氣,並會出現大暴雨、雷擊和冰雹。

(6)大暑

大暑在每年陽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此時正值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使人酷熱難耐。

但是,燠熱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俞濃鬱,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3、夏天人體生理病理的特點夏天,是指從立夏之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的一段時間,包括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6個節氣。夏天的氣候特點是炎熱,也即酷暑蒸人的季節。《黃帝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季”,而“蕃季”就是茂盛、華美的意思,即指在夏天裏,氣候炎熱,萬物茂盛。在我國南方,除了氣候從溫轉熱之外,因經常下雨,時而細雨綿綿,時而狂風暴雨,天地之氣相交、蒸騰悶熱,所以有熱不可耐、煩躁不安的感覺。

人生於天地之間,從大自然吸取氧氣、水和各種營養食物來養育自身,也不例外將受天地變化的影響。根據氣象學說,正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改變了太陽輻射的角度和強度,從而產生了一年四季交替不斷的運動變化。我國地處北半球,夏時陽光正射在北半球上,小暑、大暑時節就是一年中太陽輻射時間最長、最強,蒸發地麵水分最多、空氣濕度也最大的季節,尤其進入“三伏天”氣溫達到最高峰。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它與周圍環境是統一的。在夏天,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氣血運行旺盛。夏天主陽,是陽升之極,陽氣盛、氣溫高,充於外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另一方麵,從人體脈象上也可以進一步反映出氣血活動的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夏應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意思是指四時氣候的變化,人的脈象也相應上下變動,所以夏天的脈象應合於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節後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陰氣漸漸上升,夏天的盛陽開始漸漸下降,這就是夏天陰陽升降、脈象變化的特征。二是津液外泄。夏天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要遠遠大於其他季節。由於汗液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稱。夏又與心氣相通,夏天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而不收,故夏天保存或及時補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天進行飲食養生要充分考慮這一生理的變化,以及時達到補充人體津液外泄過多而造成的津液虧乏,陰精耗傷的目的。三是心通於夏。《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謂“心通於夏氣”,是說人體心髒與夏相應,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天比較旺盛,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夏天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髒腑的關係,在夏天6節氣裏,做到有目的的補充心髒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暑、濕二氣為夏天主令,且常夾有火熱之氣,在正常情況下夏天不同的氣候變化,並不傷人致病,隻有當氣候急驟變化或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時,它們才會成為致病因素。一般來說暑為陽邪,性炎熱、外散,易傷津耗氣,故當暑熱之邪傷人時較快,發病初起多為暑犯肺衛和暑入陽明胃經;因暑熱之邪最易傷元氣,尤多耗傷津液;因夏令雨濕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濕熱之邪易於相伴為病,故此暑又常有挾濕之症;又因炎暑亢盛,貪涼冷飲,或乘涼太過,暑熱之邪易為濕所逼,故有暑兼寒濕者。濕為長夏之氣,以其正當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熏蒸,水氣上騰,潮濕充斥,故夏天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為陰邪,濕性重濁、粘膩、停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