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基地建設·水電篇(1 / 3)

在苟老爺和臨高的眾生登場後的這兩天,未來臨高政權的聖城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著。

從博鋪到百仞灘的道路已經全部修好,除了少量平整和修形使用人力之外,全線采用機械化施工。基建組對如何組織施工也越來越輕車熟路,到穿越後整整一周,全長10公裏的博鋪到百仞灘簡易公路比執委會要求晚一天全線貫通――從百仞灘到博鋪雖然都是一馬平川,實際上還是略有坡度的,公路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略呈曲線形。

公路沿線的設防工事繼續保留著,未來它們會被擴展加固成小型的要塞,作為護路的基石。至於百仞灘本身,它將成為穿越眾在這個時空的第一個城市,執委會對這個基地的基建組已經給這個新的城市取了一個簡單又貼切的名字——百仞城。

此時,1:1000的規劃地圖就擺在眾人的麵前。對這個所謂“傳承著21世紀的文明火種的基地”該如何規劃,從基建組本身到執委會的各專業口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的歸納下來,就是決定按照70年代末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思路進行設計,當時有一種專門的規劃設計圖是針對“公社駐地”這一級別的村鎮的,這種村鎮即考慮到了行政、教育、小工業企業,也考慮到了農業生產性建築,是一種城鄉結合,工農副兼顧的新型農村居民模式。

百仞城的規劃是整個城市沿文瀾河兩岸展開,其中主城區和水電區設置文瀾河東岸,重工業區在西岸。

水電區將建造電站、水處理廠,未來還將設置一個小型的內河碼頭和倉庫。

主城距離河岸邊的水電區大約100米。這一地塊的地下水位要低一些,土壤承載力也很好,整個地麵自南向北有大約4%的坡度,憑借自然坡度就可以有效的排泄雨水。

在主城區最南麵是供水站,因為處在這一區域的製高點的關係,自來水無需加壓,使用簡單的水塔就可以實現對全城供水。

主城區根據用途不同,規劃出若幹個區域:

行政區,在主城區的中間地段,沿著南北向主幹道依次安排各個政府機構,

文教衛區,在行政區的東麵,計劃將有學校、醫院、圖書館、簡易的體育場和俱樂部。

居住區,位於主城區的東北區域,占地麵積最大――簡易房宿舍不需要占用這麼大的麵積,但是考慮將來800多人都要組織自己的家庭,而且家庭規模可能會很大,所以先把房基地留足。

工業品倉儲區,存儲包括所有從21世紀時空運來的物資、設備、機器,也包括軍火。這個區域將有單獨的圍牆。

農業區,包括農產品加工廠、糧倉、獸醫站、蔬菜大棚、牲畜圈,帶來的橡膠樹會暫時劃出一塊地區進行移栽,另外有沼氣池一座。

工業區,各種機械、零件製造和裝備工廠。

主城區完全按照功能進行規劃區域,居住區與工業區分開,最大程度的考慮了舒適度和安全形性。

重工業區由於汙染較大,再考慮到臨高以東北風向為主,所以重工業區設置在下風區的文瀾河西岸,包括規劃中的鋼鐵廠、化工廠和那些汙染較為嚴重的工業,如造紙廠。

在主城區的東門外還將設立一個開放式的商業貿易區,用於與當地土著交換農產品、土特產和小商品。

宏偉的百仞城規劃圖獲得了執委會的一致同意,幾乎同時,某些人就開始爭奪未來的“長安街”上自己的部門的位置了,當然,實際上幾年之內大家都是要合署辦公的。

要展開建設,象海灘上那樣用船上的輔機來供電已經不現實了。穿越者有多個選擇,包括柴油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機組和太陽能發電站,但是這些東西各有利弊,內陸地區風力有限,風力發電機的功率不過300瓦,除了照明之外幾乎沒什麼用,太陽能的發電量也很有限;出於節約柴油的考慮,柴油發電機隻作為應急使用。

最後通過權衡,選擇了“鍋駝機”這種裝備,鍋駝機就是用鍋爐馱帶蒸汽機的動力機械,它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維護容易,即能移動又能固定。使用效率高,運行可靠性好,能長時間連續工作。用途又特別廣泛,從排澇、灌溉、碾米、磨粉、榨油乃至帶動發電機發電或者直接作為各種工業機械的動力均可,從這點來說它很象現代農村的單缸柴油發動機。相比之下,它的劣勢是比柴油機笨重得多,但是對穿越者來說笨重不是問題,關鍵是鍋爐很不挑食,從木材、柴草、劣質煤炭什麼燃料都能使用,能節約寶貴的柴油。

目前鍋駝機即使在柴油機十分普及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定的市場。穿越前公司一共采購了6台鍋駝機,其中2台是捷克產的單膽火管臥式複脹凝氣式鍋駝機,飛輪速度達1000轉/分,最大功率500馬力,用來帶動發電機每小時可發電300度以上。這種鍋駝機是固定式的,必需在平整的地麵上才能工作,另外4台則是100馬力的移動式機組,可以用汽車、拖拉機甚至馬匹來進行牽引。

鍋駝機雖然對穿越眾來說有許多好處,但它每天需要的燃料也很可觀,更不用說的鍋爐是需要用軟水的。從船上給機器運蒸餾水未免太奢侈。如果使用天然水以雨水為最佳,河水也可以湊合,但是最好經過軟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