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霄率先開口行禮道:“兒臣參見父皇,父皇金安。”丞相也跟著開口行禮道:“微臣參見皇上,皇上金安。”他與外祖早已有了默契,雖說官階太低不能在書房麵見皇帝,但是丞相一個文職商討這些,也左不過說些書中之法。皇上心有芥蒂,想看看這對外祖孫之間,是不是牽扯到王位站隊。他是想看看兩者的態度如何。

“丞相太子快快請起,來人賜座。都是自家人不必客氣。嶽丈不必多禮。”帝王說著客套話,但是兩人都懂,帝王的威嚴就是最不能逾越的線。

兩個侍女放上了金絲楠木雕花凳,扶著太子和丞相入座。然後候在一邊伺候。

“微臣惶恐,皇帝折煞老臣了。君臣之禮是規矩,臣不敢不從。若皇帝硬是要破,老臣就以死謝罪。”丞相連忙道,說話還有些磕磕巴巴,人立馬站起身行禮。

“嶽丈說的哪裏話。嶽丈是功臣,嶽丈為官是清廉公正,皇後在後宮為朕分憂,謙恭賢良,是朕的好妻子。生得中宮太子,舉世無雙,為我解決不少憂愁。嶽丈擔當得起。不過嶽丈如此注重君臣之禮,朕也不好強求。嶽丈能夠開心便好。”帝王過來扶起丞相,讓他坐回座位。似是惜才的帝王愛恤下屬的仁德。

“依太子丞相之見,此次賑災有何好辦法,說來於朕聽聽。”皇帝道。

“臣以為太子南下遊曆過,熟悉當地地形民風,能為陛下解憂,那是再好不過。”丞相雖心疼外孫,但是天子這是在測試自己的忠心度,如果明裏表現出不推崇,便是自己站隊了太子。怕是生出疑心。

“太子,你有主意了嗎?不妨說來讓朕聽聽。”皇帝繼續道。

“兒臣知父皇為難之處,正值祖母誕辰,若縮減太多,惹得祖母不痛快,便是兒臣這個當孫兒的不孝。但是,祖母素來吃齋念佛,也不忍百姓遭受禍患,若是與祖母好好溝通,從簡置辦,待災情過去再盛大而辦,也是個好主意。”秦霄一針見血,先把軟疙瘩挑了出來。

皇帝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秦霄接著道:“兒臣認為一個是經費問題。兒臣願帶頭捐助2000兩用於救災,明日早朝兒臣會將募捐的方案提出,父王如果認為可行,也可推動進行。對於災民,兒臣以為應將涼州封城,防止瘟疫擴散。同時,從太醫院派去若幹太醫,前往研究治病藥方。地方官員與當地富商應該會囤積餘糧,可以下放政策,自願上交進行獎賞,若抗命不從就格殺勿論,以儆效尤。另外可以呼籲京城的糧店,或者有餘糧的農民,采取減免賦稅鼓勵捐贈糧食。兒臣會親自在城內施粥,並且幫助百姓重建家園。當然水災問題解決,必須靠水利工程來實現。這件事得徐徐為之,等涼州百姓安頓下來,可以讓他們自發籌錢搭建水壩,國庫也可以給予支持,從而徹底解決水災這一頑疾。”

“霄兒此番見解,與朕想得差不多,吾兒熟悉各地,才能詳細給出方案,朕深感欣慰,資金方麵朕會命人即刻安排,另外此次前去賑災,朕會調遣一波人保護物資,防止有山賊或是難民劫走。將太醫院使替你請去控製瘟疫。再加派幾輛馬車將餘糧一起帶上。既然太子有所表態,朕也從國庫撥款3000兩用於救災。太子提到的方案就大膽去實行,遇到了困難盡管找朕。朕給你三天時間辦妥這些事,三天以後啟程去往梁州。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朕必有重賞。太子,保護好自己,朕的好兒子。”皇帝補充了細節,將問題分析的更為透徹。

“兒臣在啟程前有一請求,想父王準許。兒臣此次微服私訪,遭歹人襲擊,幸得一位姑娘相救。隻是這姑娘身世可憐,是異國人與我國的孩子,那異國人行商過程中走水路溺死了。那婦人也追隨而去。她是一個遺孤。但是這姑娘秉性良好,溫柔賢淑,深得兒臣喜歡。兒臣想封她為良娣,迎娶入住東宮,還請父王成全。了了兒臣的心願,兒臣必全力以赴為父王排憂解難。”秦霄想試探一下皇帝的意思,編了個故事。

皇帝的表情嚴肅起來,道:“霄兒,你是個懂事的孩子,怎能被兒女情長所絆住。良娣僅次於太子妃,必得從世家子女中挑選。既是喜歡那便封個承徽留下。這件事不要再與我說了,沒有下次。不過,霄兒你年紀也不小了,是時候找個太子妃了,再不濟找個貴女封為良娣,也能收收你的心。回頭讓你母後給你相看相看。”皇帝果然是個老古董,他完全看不上無家世的女子,怕是覺得給個承徽都太高了。

皇帝知道帝王之家不能有真情,女人會是催命的毒藥。當今太後下毒毒死了先皇。扶持年幼的他登基。年少時喜歡的商賈之女,被強行拆散。最後娶了丞相之女,助力自己坐穩王位。既穿龍袍,便要做出犧牲。自己的兒子依然別無選擇,他還是要走自己的老路。與其最後鬧得不愉快,不如一開始就切斷這段孽緣。

“父王,兒臣本想許她太子妃之位,知道不合禮數,良娣僅次於太子妃,兒臣心中也過意的去。但若是很低的位份,那還是放她自由。讓她擁有更好的歸宿。兒臣不求這件事了。父王說的話在理,男子不該拘泥於情情愛愛之間。是兒臣考慮不周,還請父王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