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知足常樂潛規則——分享擁有,感恩所得 (3)(2 / 3)

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公司不但業績很快扭虧為盈,更被譽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股票市值在十多年間上升了100倍,市值達到300億美元。

這位年輕人名叫霍華德·舒爾茨,他領導的公司就是當今全球最炙手可熱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20幾歲的人想要成功也是如此。未來成功的新典範是,不在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過多少人。你幫過的人愈多,服務的地方愈廣,你成功的機會就愈大。要學會分享甜頭,別人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你!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心裏非常明白:一個人享受成果,是一種“吃獨食”的心態,這樣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從而為下一次合作帶來障礙。20幾歲的人正確對待成功的三種方法是:感謝、分享、謙卑。

美國有家羅伯德家庭用品公司,八年來生產迅速發展,利潤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長。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把每年所賺的利潤,按規定的比率分配給每一個員工,這就是說,公司賺得越多,員工也就分得越多。員工明白了“水漲船高”的道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積極生產自不待說,還隨時隨地地挑剔產品的缺點與毛病,主動加以改進。

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擔。”當你在工作和事業上幹出點名堂,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幸之事,你也應當為自己高興。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大家集體的功勞,或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你千萬別獨占功勞,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了他人的功勞,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值得高興,而且他人也會向你祝賀。但對於你來說,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來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麵,現實社會中害“紅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過分狂喜,可不逼得人家眼紅嗎?

有一位卡凡森先生很有精力,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並擔任下屬的一個雜誌的主編。平時在單位裏上上下下關係都不錯,而且他還很有才氣,工作之餘經常寫點東西。有一次,他主編的雜誌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他感到十分榮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他祝賀。但過了個把月,他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發現單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過意不去,並回避著他。

卡凡森為什麼會遇到這種結局?其實原因簡單明了,他犯了“獨享榮耀”的錯誤。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主編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離不了其他人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這位主編“獨享榮耀”,當然會引得別人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更會因此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

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要記住一點——別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

其實,別獨享榮耀,說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脅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變得黯淡,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當你獲得榮譽時,你去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正好讓他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人性就是這麼奇妙,沒什麼話好說。因此,當你獲得榮耀時,一定要記住以上幾點。如果你習慣了獨享榮耀,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

你擁有的夠多了,懂得感恩

“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數數還剩下的東西”這是英國的哥特曼博士的一句名言。

是注意已經失去的東西,還是珍惜仍存在的東西?習慣於運用哪一種思考方式,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是灰暗、憂鬱的,還是明朗、愉快的。

20幾歲的我們應明白,挫折和困苦是一種財富,人不遭遇種種逆境,他的人格、本領,也不會長的結實。一切的磨難、憂苦與悲哀,都是足以助長我們、鍛煉我們的。

所以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不能隻在意自己受了什麼傷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擔、壓力。總是想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失去了什麼,而應用心去感恩我們所擁有的,感恩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美和快樂;感恩親人、朋友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親人和朋友每一天都平平安安的就應該感到無限地快樂和幸福(有感於印度洋地震海嘯);對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次心靈的感動,一點來自他人哪怕是微小的幫助,我們都應該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