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人們為什麼要結婚)
婚姻是什麼?樂觀主義者說婚姻是男人給女人一個承諾,女人給男人一份柔情;悲觀主義者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一個一旦進去就總想著逃出來的“圍城”。也有人形象地說婚姻就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咆哮,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撒謊。
生活百態
當然是因為愛情,難道還有別的原因麼?但是,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難道你想要把自己的愛情埋葬?不結婚,可能愛情還會持續得更長久。結了婚,“圍城效應”可能讓你得不償失,為什麼非要結婚呢?
“結了婚,在他找其他女人時,就要三思而行了,離婚的成本是很高的……”
“結了婚,我就不需要天天跑到外邊吃飯,老婆天天做飯,也很省錢的……”
人為什麼要結婚?
“再不結婚,小孩就出生了……”
……
經濟學一點通
愛情可能是盲目的,但結婚不一定是“昏”頭後的選擇。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上的“合理性”來分析。那婚姻又如何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呢?
對於深陷愛情之海的一對男女來說,讓愛人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滿足。雙方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不斷完善自己,也就是說,愛情喚起他們願意為了對方而采取利他性行為的衝動。而結婚就是為了雙方而將屬於自己的資源,如財產、社會關係、勞動力等,都成為一個家庭的共有資源。有人分析說,婚後的資源配置主要有如下好處:
1.獲得性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婚姻使性伴侶長期化、穩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特別是在艾滋病廣泛傳播的今天,穩定健康的性伴侶對雙方都有好處。
2.結婚可以節省生活成本
有人說:“兩個人單獨生活要兩套廚具,而結婚後兩人隻需要一套廚具。”單身的時候,租房、家具、飲食等費用都是自己掏,而結婚以後,兩個人共同生活,很多資源可以共享,所以節省了大量成本。
3.獲取規模經濟效益
具有不同專業化優勢的、在能力與收入方麵存在差別的男女,通過婚姻的形式可以達到互補雙贏。單身的個人身兼數職,既要在外工作賺錢,又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但結婚後夫妻雙方可以分工合作,節省了時間成本。
4.互相提供信用,協調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
比如一個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最後實現總效用的增加。
5.起到防災保險的作用
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顧,並且在因生病而失業的狀態下有人支付醫藥費用。
結婚之後,生活能不能穩定,即雙方在“交換”價值上能不能保持平衡很重要。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極不平衡,心理就容易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會出現裂痕。拿離婚來說,我們常常看到,總有一方認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甚至什麼也沒得到,對方則是“狼心狗肺”,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實際上,這本身就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命題,即付出與回報要保持基本平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婚姻也一樣。
你如果覺得婚姻付出的成本過大,例如,在茫茫人海中搜尋中意的人必需的搜尋費用,找到之後的交往費用,婚後每天培養感情投入的一些流動資本,遠遠超過你得到的收益,那就選擇單身生活。總之,這也是一場成本與收益的考量。
有人說,在數學家眼裏,婚姻是1+1;在哲學家眼裏,婚姻是男人和女人;在文學家眼裏,婚姻是詩意和浪漫;而在經濟學家眼裏,婚姻就是需求與供給、成本與收益。如果你還在糾結於人類為什麼要結婚,或許你正在猶豫不決是否應當結婚,那麼,試著用經濟學的理性來為自己權衡一下,如果你認為婚姻的收益會大過你的成本,就結婚吧!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支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趣味解讀
戀愛中的人,尤其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要想獲得保護,即付出不至於受傷害,那就要給戀愛上保險——領結婚證——這是保護弱勢一方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節嫁人與嫁錢的現實衝突)
如果你認為愛是與金錢無關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鄙視金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愛情、生活、婚姻、事業等樣樣都離不開金錢,或者說愛情絕不能與金錢和物質無關。
生活百態
案例一:
張怡寧嫁人了!她已經拿過大大小小無數的冠軍,四次站上奧運會最高領獎台,不過這些時刻對於張怡寧來說,都不是她最漂亮的時刻。2009年10月18日,一身白色婚紗的張怡寧難得露出羞澀的笑容——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結婚的這一刻是她最幸福的時刻。而傳說中的新郎也終於大大方方露麵了——一位成功的金融界精英。
他叫徐威,比張怡寧大十八歲,身高一米八幾,穩重儒雅且風度翩翩。徐威是一位金融界的成功人士。他曾經在海外留學,回國後從事金融業,現已在業內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在北京和香港都有自己的產業,沒有婚史,是典型的“鑽石王老五”。
案例二:
有兩位大學同窗,畢業後分別在北京、上海供職,畢業六年後兩人偶然相遇,甲乙二人同時問起對方的婚姻狀況。
甲對乙說:“我剛買了房子,正攢買車的錢。女友說等我買了車就跟我結婚。”
乙歎了一口氣,說:“真羨慕你呀,女友那麼通情達理。我兩年前買了房,一年前買了車,可女友仍不願跟我結婚,她說要等到我買得起房車了,再考慮婚姻大事。”
經濟學一點通
“別跟我談錢,談錢傷感情”,這話聽起來幾乎讓每個人都為之動容——義氣,夠哥們兒。
“別跟我談感情,談感情傷錢”,深沉的無奈讓人心酸。
錢和感情本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但社會發展到現在,現實社會出現了現實的婚姻和感情,甚至明碼標價,令懷揣浪漫情懷的人大為不解。聖潔之吻能夠用貨幣和斤兩作為衡量的標準嗎?是的,這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按經濟學家的觀點論,社會隻要出現了需求和供給,就會導致商品交換。
在現代社會中,金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它早就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麵。一個人沒有錢,那麼他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有了錢,就可以輕易得到很多資源。由於錢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種令人瘋狂的魔力。錢,也成了許多人最向往的東西,在有的人眼裏,隻要有了錢,就能擁有一切,他們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必然會有幸福。
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觀念肯定不對,因為幸福不是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的,金錢隻是人們的一種心靈感受。也許有的人在沒有成為富翁前很幸福,而成為有錢人後反而不幸福了,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能否適當控製欲望決定了我們能否獲得幸福。致力於幸福學研究的心理學家認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滿足後的愉悅感覺。物質和金錢的滿足能帶來愉悅感,感情的滿足也能帶來愉悅感,兩種愉悅不可相互替代。尤其是愛情和其他感情方麵的享受,常常不是物質和金錢所能完全解決的。在文明社會,這已成為人們所具有的共識之一。
《編輯部的故事》中餘得利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話道出了實情。因此,現實生活中,有房有車很重要,但如果沒有房和車,是否同樣能尋找到幸福呢?這值得深思。我們不要讓感情傷了錢,更不要讓錢傷了感情。
幸福指數,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趣味解讀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貓能吃到魚,狗能吃到骨頭,奧特曼能夠打小怪物。當然,如果小怪物能夠痛扁奧特曼,那麼小怪物的幸福指數會更高。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最好的、最貴的、最奢侈的都並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那一個。
(第三節婚姻與愛情,這是兩碼事)
婚姻生活遠比愛情來得更長久、更細致、更現實。婚姻能夠徹底地改變一個人,從外表到內心。愛情和婚姻的溫度是不同的,愛情是滾燙的,而婚姻卻是溫暖的,許多人正是無法適應婚姻與愛情的溫差,而使他們的婚姻走向破裂。
生活百態
案例一:
有個男子雙目失明,但是他的太太買衣服時,他總是會發表意見。他倆手拉手坐在一起,聽店員形容衣服的樣式、顏色。店員介紹了幾套後,他會突然說:“×××套最好。”妙的是他選的衣服總是太太最喜歡的。“你哪兒學來的好本領?”服裝店老板有一次問他,“怎麼不會選錯呢?”
“這不難,”他答道,“她喜歡哪一套衣服,我可以從她的脈搏跳動中發覺。”
案例二:
有這樣一對恩愛夫妻,妻子是一位上班族,丈夫是戲劇學院的普通學生。後來,丈夫奇跡般走紅,成為一位蜚聲影壇的大明星。他在獲得名氣和財富後不久,就向妻子提出了離婚。他說他愛上了一位年輕(比他小10歲)漂亮、風情萬種的女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