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經濟,遠離很傻很糊塗(3 / 3)

生活百態

有人問他:“馬鞭賣多少錢?”他回答:“5萬錢。”買東西的人說:“人家隻賣50錢,50錢怎麼樣?”賣馬鞭的人不理他。這個人又試探道:“那500錢呢?”賣馬鞭的人顯出很生氣的樣子。這個人又說:“5000錢總該行了吧?”賣馬鞭的人大怒道:“你不想買就走,一定要5萬錢!”這時,有個闊少來買鞭子,非常爽快地買了下來。

後來,闊少拿著這根昂貴的馬鞭到處給人看。有識貨的人拿過馬鞭仔細看了看,隻見鞭梢卷曲著,一點兒都不舒展,鞭把也歪歪斜斜的,木質更次,已經朽了,漆紋粗劣得很,拿在手裏也感覺不到有什麼分量。

闊少最終明白了鞭子是劣等貨,但又礙於麵子,隻得打腫臉充胖子。有一次,他騎馬出去遊玩,舉起鞭子抽馬時力氣稍大了點兒,鞭子竟斷成了6截,他也從馬上跌了下來,還受了傷。而那斷了的鞭子,原來隻有一個空殼,裏麵什麼也沒有,已經朽了。

市場上來了個賣馬鞭的人,他的馬鞭看上去隻是普通的馬鞭。

——摘自《柳河東集》

經濟學一點通

賣馬鞭的人就是利用闊少的消費心理,即認為價格越高質量越好的意識來出售劣質貨。對於消費者來說,多數人有一種“追漲”的心理,價格越往上漲,人們反而越願意購買。

一家珠寶店總是顧客盈門,各種價格高昂的銀飾、寶石首飾都賣得很好。唯獨一批光澤瑩潤、價格低廉的綠鬆石總是無人問津。為了盡快脫手,老板試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綠鬆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店員進行強力推銷等。然而,所有這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在一次到外地進貨之前,不勝其煩的老板決定虧本處理掉這批綠鬆石。在出行前他給店員留下一張紙條:所有綠鬆石珠寶價格乘二分之一出售。等他進貨歸來,那批綠鬆石全部售罄。店員興奮地告訴他,自從提價以後,那批綠鬆石成了店裏的招牌貨。“提價?”老板瞪大了眼睛。原來,粗心的店員把紙條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按照正常的供求規律,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為什麼綠鬆石的價格貴了一倍,卻銷售一空了呢?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消費心理——追漲。

美國人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征與心理活動的過程。大致有四種消費心理,分別是:從眾,求異,攀比,求實。

趣味解讀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場戲劇,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戲的主演,也是這場戲最忠實的觀眾,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我們的價值由自己創造,我們的快樂由自己決定,這就是不同消費心理產生的主要緣由。

(第五節為何富翁要“顯擺”)

窮人與富人的消費行為不同,所以實際上也存在兩個市場:在窮人的市場上,主要是低檔消費品與日用品;在富人那邊,主要是高檔消費品與耐用品。

生活百態

幾年前曾流傳著這樣一則征婚廣告——“優秀男士,誠覓好女孩”。廣告上的“征婚者素描”寫道:“男,未婚,漢族,70年代出生,1米7餘,碩士學位;私企總裁,年收入千萬,資產過億,現居上海……”在廣告中,還有一篇略帶詩意的《愛事業更愛好女孩》的短文。

這是一名億萬富豪征婚的廣告。據說該廣告曾在全國100多家媒體投放,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難道富人找個結婚對象那麼難,需要如此興師動眾嗎?

一隻幾百元的手表和一隻價值百萬元的江詩丹頓手表,其使用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隻用18K黃金做殼,滿是鑽石的江詩丹頓手表能顯示出主人與眾不同的身份。經濟學家把消費這種價格極其昂貴的名牌商品稱為炫耀性消費,其含義在於這種消費行為的目的不在於其實用價值,而在於炫耀自己的身份——通常也稱為“顯擺”。

“顯擺”背後的經濟學道理是什麼?

經濟學一點通

其實,這種消費行為反映了一種消費心理——炫耀性消費,它是指存在於消費者身上的一種商品價格越高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

炫耀性消費這個概念是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製度經濟學家凡勃倫在1899年出版的成名作《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提出的。作為經濟學中製度學派的創始人,凡勃倫對先富起來的資產階級持批判和嘲諷的態度。他認為,這些人有了錢以後從顯示自己的優越和榮譽的心理出發,從事浪費性消費,這就是炫耀性消費。

這種消費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由於某些商品對別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購買高級轎車能顯示其地位的高貴,收集名畫能顯示其興趣的高雅等,這類商品的價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願意購買,因為隻有商品的高價,才能顯示出購買者的富有和地位。這種消費隨著社會發展有增長的趨勢。

炫耀性消費,指的是有些人通過消費某種超出生活所需的商品或服務,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財力和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

趣味解讀

消費一定要理性,炫耀性消費並不可取,也許通過炫耀擺闊能在短期內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自豪感,但對你的消費行為最滿足的恰恰是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