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沒有性格的黃帝(1 / 1)

第一章沒有性格的黃帝1

史記卷一起首就講: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絢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

這就是說,史記講的第一個人物是黃帝,黃帝是什麼樣子的呢?太史公沒有描寫。隻是說黃帝“絢齊”“敦敏”。絢齊一說是聖德幼而疾速,也有齊肅、睿智的意思。敦無疑意為敦厚老實,敏則為敏銳機靈。這些形容詞都是描寫黃帝聰明的,沒有描寫其性格的。

因此,黃帝是一個沒有麵目,沒有性格的人。

這個沒有麵目沒有性格的黃帝生來富貴,是少典國君的次子。對其出生的描寫也未能免俗,或者說,是開創了此類敘事的套路。黃帝的叫附寶的母親到野外外,看到閃電繞北鬥七星,感而懷孕。懷了24個月才在今天的山東兗州曲阜縣生下黃帝。比起懷了60年的老子的母親,黃帝的母親還算正常。

太史公說,黃帝的時候,神農氏政權衰落,諸侯互相征伐,暴虐百姓。這說明太史公沿用的是伏羲、神農和黃帝的三皇說法。甘肅天水人伏羲一畫開天,創製八卦,有了人類文明。當然伏羲的傳說也不能免俗,他和妹妹女媧結婚,繁衍了人類。陝西寶雞人神農教民農業耕作,讓我們的老祖先擺脫了原始的男人漁獵女人摘取野生果實的生計方式,進入簡單的刀耕火種農業生計模式。

無弋爰劍的問題是:太史公為什麼不從創始八卦文化的伏羲,或者創建農業文明的神農開始敘說曆史,而要從黃帝開始呢?

無弋爰劍的答案是:伏羲、神農都沒有政治事跡。三皇作為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創製文化,神農創建文明,而神農則開創了政治這一和文化和文明同樣輝煌燦爛,同樣神秘莫測的新領域。

什麼是文化?無弋爰劍認為,文化是精神的,舉凡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民國演義乃至當下的靈幻穿越諸種莫名其妙妙不可言的人類精神創作皆為文化。

什麼是文明?文明是物質的。西洋文明是什麼?就是船堅炮利,就是洋火、洋油。西域文明是什麼?就是胡人衣裳胡人馬,就中偏稱小身腰。

什麼是政治?看一下太史公筆下的黃帝的事跡就了然。教人種莊稼的神農不能禁止諸侯互相殺伐,暴虐百姓,黃帝就學習軍事,討伐不順從自己的其他部族。黃帝要和炎帝一決雌雄,他是如何做準備的呢?一是修德,就是提高自身修養。就如中國公務員及等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人員年終述職的第一項,就是鄙人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和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保持高度一致一樣一樣的。這個道德第一的傳統,中國自三皇五帝傳承至今依然我自巋然不動。二是振兵,就是操練軍隊。修德是虛,振兵是實。但要師出有名,必須道德先行。要戰之能勝,更須民心向背是革命成敗的關鍵。三是治五氣,種五穀。就是順應春甲乙木氣、夏丙丁火氣的五行之氣,播種黍(黃米)、稷(即粟,小米)、麥(小麥)、菽(大豆)、稻(大米)。這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五穀品種看,黃帝統治的地域既可以旱作也可以水作,地方還不小。四是撫萬民,度四方。就是內部團結,並廣泛聯係四方國際友人,搞好內外關係。這四點是黃帝為打敗炎帝做的準備,道德輿論、操練兵馬、糧草儲備和內外關係的協調,可謂缺一不可。

無弋爰劍發一聯想:今日中日釣魚島之爭,一旦開戰,中國可否做好了此四項功夫?

黃帝除此四項功夫外,還有一項秘密武器:訓練了一批虎豹熊貔等凶猛的動物戰士。

準備充分,戰爭就隻是結果。黃帝和炎帝在據說是新石器晚期的某個時候,在今天據說或為山西運城,或為河北涿鹿,或為北京延慶的地方大戰三次,取得了勝利。太史公沒有說炎帝的下場,據說炎帝服從了黃帝,二族融合始有華夏族。

太史公乃一家之言,對炎帝不太公平。以無弋爰劍野人之見,炎帝之所以敗,是因為其太多才多藝。據網傳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這個炎帝之多才多藝後世君王無人能及,除了偉大的金正日。似乎炎帝的發明能力老金都有,還有一項老金有而炎帝無的,就是老金還能寫在朝鮮家喻戶曉的暢銷小說。思密達啊,除了MYGOD外,無弋爰劍已無話可說。

總結:炎帝多元化經營,輸給了單一化經營的黃帝。多才多藝的炎帝,輸給了隻精通政治一途的黃帝。

啟示:百業通不如一業精。做人要簡單。做事要堅持。做愛要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