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寶藏(1 / 2)

經過艱苦的行軍後,高仙芝的遠征大軍凱旋而歸,羯師國王勃特沒被俘虜,其兄素迦被為為新王.經過這次的征討,絲綢之路的南線地區的穩定得以恢複,大唐帝國首次在帕米爾乃至更靠西的地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控製,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

回到安西的高仙芝見到封常清時沒有提起鄭德銓的事情,而封常清也不謝罪。一切安靜得就好像完全沒有事情發生過一樣.這讓躲在暗中想看好戲的人不免有點失望.

清風真人來到李明玉的府上,仔細傾聽了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高帥應該早就知道鄭德銓這件事了吧,不知道當時他有何反應?”

聽到李明玉的問題,清風真人微微一笑:“他得到這件事的報告時很吃驚,當場說了一句:‘已死矣!’就不再多言.其實不隻是他,就連我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大吃一驚.沒想到你們真的對鄭德銓下手了.”

李明玉笑道:“鄭德銓是太驕橫了,所以封常清絕對不能容他.若非如此,我們要對付他真的不容易.”

“月宗的人有出手相救嗎?”

“鄭德銓府是月宗的一個重要據點,鄭德銓有事,他們怎麼會袖手旁觀?我們和月宗新一代所謂的聖女交上了手,最終逼退了她.至於鄭府裏隱藏的其他月宗弟子被我們一網成擒,隻走漏了鄭德銓的小妾和她的一個貼身侍女.”玄天擊傷楊盼兒後,楊盼兒逃去無蹤,其他名門正派的人潛入鄭府,將來不及逃跑的魔門弟子捉了起來,還搜出一本名冊,裏麵都是魔門在安西置下的產業的負責人.正道中人正想按名冊上的人名逐個搜索時,卻發覺大多數店鋪都是人去樓空了.

“好.總算一舉破壞了魔門的苦心布置.那你們從他們口中還得到什麼有用的消息沒有?”清風真人又問.

李明玉淡淡道:“這些都是一些低級弟子,知道的事情不多,隻知道月宗的人之所以潛伏在安西是為了挖掘一個寶藏.”

“寶藏?哪裏來的寶藏.”清風真人略微驚訝道.

“是原高昌國遺留下來的寶藏.高昌處於我大唐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土壤肥沃,麥果豐饒,以葡萄酒知名,商業利益豐厚.後來其國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朝廷入貢,並發兵襲擾內附的伊吾、焉耆等國,掠奪了很多財物.太宗皇帝征召麴文泰入朝,麴文泰稱疾不至。於是太宗皇帝詔令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為副總管,率步騎數萬及突厥、契苾之眾征討高昌.麴文泰憂懼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率軍迎戰唐軍,被擊敗後退保都城.走投無路之際命手下忠心的衛士將掠奪來的珍奇寶物和大量的黃金埋於一個隱秘的地方,以待日後複國之用.高昌被滅國後,相傳藏寶的地圖落到了侯君集的手上,而侯君集並沒有起出這批藏寶.禦史們曾經彈劾侯君集私藏寶物又縱容手下將士競相偷盜,後來因為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太宗皇帝,力陳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太宗皇帝覺得岑文本言之有理,便開釋了侯君集等人.及後侯君集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集團,曾經想派親信挖出這批寶藏作為招兵買馬之用,隻是因為李承乾的行動很快就被人告發,侯君集也被下獄,最終以謀反一罪被殺,所有的家產都被沒收了。這個寶藏的消息從此也就不了了之了.”這是從一個地位稍為高級點的月宗弟子口中拷問得來的消息.李明玉聽到內情時也是吃了一驚.

清風真人沉吟道:“既然如此,為何月宗的人會來安西尋寶?”

李明玉苦笑道:“侯君集臨刑前乞令一子以守祭祀.太宗皇帝念其破滅二國有功,特意開恩,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將他們遷到嶺南.聽說月宗的人無意中找到了侯君集的後人,得到了藏寶圖,所以就到了安西.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原高昌國所在之地因為風沙侵襲,河流改道,以致水土流失,地表變動.月宗的人至今也沒有找到藏寶之處.不過他們在安西成功的搭上了鄭德銓這條線,通過此人,魔門也累積了不少財富和人手.”

“財帛雖然動人心,但是魔門為了去去一個寶藏就連精心培養的妖女也派了出來,未免太過小題大作了.”清風真人想了想道.

李明玉點點頭:“師傅所言極是.依徒兒看,魔門一是想拿這批寶藏來招兵買馬意圖謀反,不過這種想法不太現實.月宗極有可能和某一方藩鎮勢力有勾結,起出寶藏就是為了增添這股勢力的力量.”

“你是說安祿山?”聽到李明玉的話,清風真人第一個就想起了這個一身兼數職,獨霸一方的的範陽、平盧節度使.他剛剛被封為東平郡王,備受尊寵.

李明玉笑了笑:“也未必是安祿山,可能是其他藩將,更有可能是一些藩將手下的大將,總之可能性太多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看來大唐要多事了.”清風真人幽幽的歎道.

李明玉也是一聲歎息.魔門的死心不惜固然是一大隱患,然而真正讓盛唐走向衰落的根源卻是在李隆基身上.他愛上美人而忘了江山,沉緬於酒色歌舞,將朝政先後托付於李林甫和楊國忠,這二位都算是聚斂之臣,天寶年間唐朝的財富積累達到了頂峰.然而作為宰相的胸襟上,這兩人就差的太遠了.李林甫是好大喜功,嫉賢妒能,楊國忠則是恃寵而驕,黨同伐異.這兩個人先後得到的專任打破了廟堂上的平衡,也牽動了地方上的平衡.禦史本為言官,有監督彈劾大臣的權力,且掌管部分刑法,是相對獨立於其他部門而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官職,唐時對此職務尤為重視。唐初至李隆基以前,禦史大夫、禦史中丞等官員往往為皇帝極為看重的人擔任,即便公卿宰相,開國元勳,也不得不受其監督節製。而到李林甫執政時,禦史中丞、禦史大夫楊慎矜、王鉷、宋澤等人都成了宰相的心腹,到楊國忠時更甚,因楊國忠本身為侍禦史出身,更是將此部門集於一身,這樣一來,禦史台就不再獨立而成為了附屬李楊的機構,李楊之流自然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了。官員們隻要巴結或賄賂李林甫與楊國忠就能得到莫大的好處。這種從上而下的集體腐敗是唐王朝全麵崩潰的開端,由此帶動的正常製度的破壞,則加速了崩潰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