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奪,勇悍的火拔歸仁擊敗了來犯的吐蕃軍,神威城重新回到了唐軍的手中.哥舒翰采納了李明玉的建議,在湖心的中龍駒島又築城一座,謂之應龍城,並派兩千士卒駐守,與神威城互相策應。吐蕃軍將領也是知兵之人,見到這種情形也隻能望城興歎.
打了幾個勝仗,哥舒翰派人向長安遞了報捷的奏章.李明玉在鄯州住了十來天後覺得也是時候赴任了,便向哥舒翰提出告辭.沒想到哥舒翰聽了他的來意後,反而邀請他留下.
李明玉眉頭一皺.說出了心中的擔憂:“這不大妥當吧.我畢竟是安西都護府的錄事參軍,留在隴右隻怕會惹人閑話.”
“這個賢弟不用憂心.”哥舒翰笑道,“安西都護府也歸我管轄,我可以下一紙調令征調你半年,你六個月後再去安西也不遲.何況現在那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遠征未返,你就是去了安西也是在那裏閑著,還不如暫時留在老哥這裏.”
李明玉想了想,覺得哥舒翰說得挺有道理的,而哥舒翰又已經開了口,便順水推舟輕輕一笑道:“如此就要在此麻煩大哥一段時間了.”
哥舒翰哈哈一笑道:“哪裏哪裏.賢弟雖有大才,但是對軍中事務還是了解不多,現在多花些心思在軍務上,日後去了安西也不至於措手不及,要從頭學起.”
李明玉仔細一想,難得哥舒翰給他這個機會,他應該趁此多了解一些軍務,也不枉來隴右一趟.想及此,李明玉點點頭,表示接受哥舒翰的好意。
自此李明玉就開始參與處理隴右的軍務.雖然如何安營紮寨,如何編製軍隊,如何挑選斥候,如何賞罰懲處《衛公兵法》都有講述,但是畢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切還需實踐的檢驗.在與隴右諸將相處的過程中,李明玉發覺這方麵臨洮太守成如璆是一個好的學習對象.於是他不恥下問向成如璆討教,成如璆也欣賞他的好學不倦.兩人一教一學,一問一答,短短數月間便成為一對忘年交.李明玉處理軍務也逐漸變得遊刃有餘.
築好應龍城後吐蕃軍除了一些零零星星的騷擾外再也無不敢來犯青海,而唐軍這邊因為不適應高原氣候和天氣寒冷,哥舒翰也讓眾將士休養生息.邊境無戰事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個月.轉眼間便到了六月,西北天氣大好,陽光明媚.哥舒翰召集眾將到帥府議事,李明玉也在其中.
哥舒翰一上來就是一番鼓勵的話:“三軍用命下,如今我軍已經取得了戰事的主動權,兵士們也已逐漸適應高原氣候,天氣又正好,是時候好好考慮和吐蕃人大幹一場了.”
主帥的話一出,憋了幾個月的眾將知道又有仗打了,都是摩拳擦掌,踴躍發言,指指點點.看到諸位將領充滿鬥誌、慷慨激昂的神情,哥舒翰是十分滿意.打仗要的就是一股氣勢.
正商議間,忽門外來報,有朝廷使者到來。
哥舒翰不敢怠慢,連忙起身和諸位將領出去迎接皇上派來的欽差.欽差向哥舒翰傳達了李隆基的旨意,要哥舒翰帶兵攻下石堡城。
攻克石堡城?哥舒翰心裏苦笑了一下,要來的始終要來.原以為打了幾場勝仗總算對李隆基有所交代,沒想到還是要打石堡城.
作為久居邊塞的哥舒翰,他太清楚石堡城的概況。石堡城是吐蕃的戰略要地,每次攻唐,都以此為前沿陣地。裏麵除了吐蕃守軍之外,沒有居民,沒有牛羊財物,而且石堡城依山而建,三麵絕壁,隻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要攻下此城決非易事,很可能要以數萬兵士的生命為代價方可獲得.他的老朋友,前任節度使王忠嗣就是不願意率兵攻打石堡城才蒙冤被貶的.
想起王忠嗣這個前車之鑒,哥舒翰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石堡城必須打,何況這次李隆基還下了重本,不但讓他統領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還增朔方、河東等部兵馬,加起來應該有六萬多人.隻是要如何打還得講究.總不能把這幾萬人都賠進去吧.
哥舒翰接到聖旨後,馬上按李隆基的意思布置兵馬。六萬三千兵馬,浩浩蕩蕩開赴石堡城而去。
中軍大帳內,西北將帥雲集。
“報,石堡城中隻有幾百守軍。”
聽了探子再三打探回來的消息後,坐在帥位上的哥舒翰微側著臉,麵色顯得很沉著.半晌才幽幽歎了一句:“八年了.”
諸將麵麵相覷,不知哥舒翰想要表達什麼。
李明玉略一思忖,出言道:“大帥是指這石堡城?”
哥舒翰緩緩點了點頭。
八年了,整整八年了。
石堡城三麵絕壁,一路直上山頂,扼漢藏要衝,自開元二十九年因為當時的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不思防務失守至今,已經整整八年了。其後的天寶四年九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在這裏與吐蕃交戰,結果大敗,副將也戰死了;天寶六年十月,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因王忠嗣配合不積極,最終仍是失敗。由於石堡城屢攻不克,便成了李隆基和西北將領的一個心結。
郭英乂道:“石堡失守至今,已經八載.自從被吐蕃軍占領後,就成為其攻擊河湟等地的據點;我大唐卻隻能列營戍守,無計望赤嶺項背.也難怪皇上一直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