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九華山下 古城舊居顧家人
老宅院裏 撫今追昔將軍淚
一九五二年舊曆年的三十子夜,整個皖南山區被罕見的狂風暴雪攪拌成一個混沌世界,恰似毛澤東主席在他的《念奴嬌•昆侖》詞中的一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就在這風雪交加的皖南山區以北,我國的佛教名山——九華山深處一個懸崖峭壁下人跡罕至的紫竹庵裏,一個女嬰呱呱墜地了。她那哭聲雖然很是綿軟微弱,但在這狂風暴雪的呼嘯的樂章中卻是一個強勁然而又很不和諧的音符。
紫竹庵南北西三麵是懸崖絕壁,東麵是大峽穀,它座落在北麵萬丈懸崖下一個平緩山坡的蒼茫翠綠竹林中,它的對麵是刀劈斧削般的峭壁,這前後兩麵陡峭的懸崖構成了紫竹庵兩道天然的、難以逾越的屏障。前麵的懸崖下,是一片清澈見底的水塘——實際上,這是一條山間溪流。旱季,溪水如同俊美羞澀的小女孩從西麵斷壁下暗洞中緩慢的斯斯文文的走過來,在紫竹庵南麵峭壁下的窪地留下一片塘水的明鏡後又悄悄的向東方走到那深不見底的大峽穀旁,在這峽穀的峭壁上掛起一條長長的白練;雨季,這池塘的明鏡就不見了,池塘上下全似池塘一樣寬闊的流水,那水翻滾著波浪、卷著強有力的漩窩轟鳴著如萬馬奔騰,飛流直下大峽穀,形成一個丈餘寬的大幔帳,這幔帳宛如是奔湧而下的裹著炸藥的滾木雷石,伴著轟轟巨響在山穀底部爆起遮天蓋地的煙霧。
這個在一九五二年舊曆年三十子夜降生在狂風暴雪下的紫竹庵中的女嬰叫雪吟,這名字就是這紫竹庵中的主持靜安師傅給起的,接生雪吟的那位師尼叫邱尼,生下雪吟的女子叫顧掬賢。顧掬賢二十二歲,是一位身材窈窕,俊秀漂亮的女子。這位年輕貌美的顧掬賢為什麼要躲進這深山老林中生產?靜安、邱尼兩位師尼為什麼不避佛門之忌收留並為顧掬賢接生呢?這個降生在佛門聖地的雪吟將演繹出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是不同的圓形,有的是正圓、有的是橢圓、長圓,在這個以生死為起終點的圓上留下的是斬不斷、理還亂的纏綿交織的情絲和錯綜複雜、刻骨銘心的故事。雪吟也不例外:她神秘地出生在九華山,走完了這些軌跡後又默默地消失在九華山。
雪吟的人生軌跡是怎樣運行的呢?當然,這並非她自己所能左右的,更不是任何外界的超自然力所預定的。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在對難以預料的外界環境(包括周邊的人和事物)的自我認識後被迫作出判斷並由此支配自己的行為而形成的,人生的軌跡也就是在這種似知似不知中畫出的一個圓。每一個人所畫出的這個圓形的軌跡上都有著許許多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盤根錯節的情節……
雪吟的故事還得從其外祖父顧濟民那輩說起,雪吟的外祖父生在九華山腳下一個桑蠶世家。
九華山屬皖南山區支脈,以盛傳佛教而聞名天下。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方圓一百多平方公裏,其中有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等九座主峰,遠望猶如並肩而立的九個兄弟,故九華山原稱九子山。詩人李白遊曆九華山曾寫下“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詩句,此後才易名九華山。
在九華山腳下自南向北伸展著一塊十幾平方公裏的小盆地。在這個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小城,這就是蓉陽縣城。蓉陽縣城不大,但曆史卻很久遠,其曆史的厚度和積澱完全可以和名的大城大郡相篦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座小城,那時屬吳地;秦統一後屬鄣郡;西漢初至漢武帝(前二零六年——一零九年)間,置蓉陽縣,縣名一直延用至今。古樸秀美的蓉陽城,有一條青龍河由南向北穿城而過,使這座群山環抱中的小城又有了水鄉之色。青龍河全長不過兩百幾十公裏,但水量充足。它發源於九華山的十王峰,一路彙集數十條山澗小溪的流水奔騰而下,它在蓉陽城以南約十公裏處一改那奔騰咆嘯、一瀉千裏的凶悍,仿佛是一位早起的溫柔、慈祥的老媽媽進入熟睡的女兒的臥室,它躡手躡腳地從蓉陽城南進北出,其無聲無息仿佛是生怕驚醒了誰,打擾了誰;它從容不迫,慢慢悠悠地彙入長江。青龍河流經蓉陽城的這段水域有三座始建於明末清初的三垛兩孔平石橋, 每座石橋都連接著東西街的馬路,馬路也以橋而命名:從北至南依次為布甲路,九龍路,安仁路。以九龍橋為中心南北交叉的青龍河兩旁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商鋪、民居等古建築群。
青龍河把秀逸清遠的蓉陽縣城一分為二, 河東稱東街,河西稱西街。在東街的東南方離城六華裏處又有一條河,叫七星河,它的流向是自西南至東北流入長江。這七星河與青龍河源流本是一脈,自九華山的十王峰發源,沿途經奇峰峻嶺、重巒疊嶂,納百川、飛瀑流泉至蓉陽城南朱備山受阻而一分為二。在蓉陽城東頭,也就是七星河的西邊,頹喪地佇立著兩座高高的天主教堂鍾樓。鍾樓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它與七星河對岸,當地很有名氣的顧家宅院——蓉陽人都叫它顧家大院的三百多年老宅俯仰相對,仿佛在互訴著這人間的萬千滄桑。
顧家祖上人很有頭腦,靠著種桑養蠶繅絲曾創下過輝煌的家業,可以說是個桑蠶世家。為了警戒後輩,教育子孫後代,顧家先祖在七星河上的一座唯一的石拱橋——安邦橋的對麵——建了一座一層樓高的磚石結構的亭子,因其有八個飛簷翹角,所以人們都叫它八角亭。據記載,這八角亭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內鐫刻著顧家大院創建人的明誌文。八角亭正麵有幅對聯即可透視出顧氏家族創業人的心跡:上聯是,忠厚慈愛大義可避禍消災承祖德;下聯是,種桑養蠶繅絲能暖衣飽腹育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