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淒雨中的末路英雄(9)(1 / 2)

段說:“政府經濟拮據,處處需要錢,入不敷出,不借債怎麼辦?打內戰搞統一,誰願意打內戰?可是你不打他,他打你,就拿湖南的情形來說吧,是我們要打仗,還是他們要打我們?主持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不想統一的,難道說你當大總統,願意東不聽命,西不奉令,跟中央對抗嗎?”

(言之有理!馮大總統被他說得動心了,不過,一國之君自有他的憂慮,於是……)馮說:“可是債借多了,將來怎麼還哪!打仗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枉使生靈塗炭,實在叫人痛心!我看還是都慎重點好。”

段說:“慎重是對的,可是不能不幹事呀。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隻要咱們國家強起來,到時候一瞪眼全拉倒。”??

這一段文字實在太精彩!我不忍刪減一字,整個把它搬進了我的文章中。這段史料,是北洋時代的親曆者惲寶惠本人在“文化大革命”前所講,一位叫王毓超的老先生把它記了下來,並於1990年10月寫進此書中。該書印數雖僅寥寥一千五百冊,但其史料價值已使我如獲至寶!

你看,北洋政府的治國方略竟是在麻將桌上搓出來的,這國家能昌盛嗎?直係與皖係兩位首領的關係除了稱兄道弟外,還得靠輸點贏點來彌補感情,這友誼能持久嗎?當然,此一段追記中最主要的,還不是真實披露了最高層的內幕,而是赤條條表明了段祺瑞甘願負罵名的動機——

要統一,就要開戰;要開戰,就得有錢;中國窮,隻能外借;國強後,借了不還!

從國際信譽上講,借款不還,是有點耍賴了,但對長期以來就沒對我們仁義過的惡鄰,這樣的做法也委實不算過分!從明朝起,倭寇就沒停止騷擾我中華,到清朝晚期,他們又通過一場甲午戰爭拿走了我們太多的東西,包括台灣島,包括遼東半島,包括各口岸重鎮的租界,包括幾億兩白銀,包括千金難贖的民族尊嚴。以牙還牙,聖人就是這樣教導的。據此來看,老段沒錯。

事實證明,老段的確沒錯,他的“賴賬法”成功了!蔣介石先生統一中國後,盡管國家還沒來得及強大,但南京政府外交部宣布:北洋時代的絕大部分外債,本政府不予承認。

知道了這個細節之後,老實說,我感覺自己距這位麵目可憎的故人越來越近。

但剛剛要靠近段祺瑞,卻又被其舊宅的守衛擋出很遠。盡管有文物官員持證交涉,但門口腰佩手槍的軍人還是正告:請勿入內——裏邊沒通知。

這是在北京朝陽門北小街旁的倉南胡同裏,我麵對一座神秘莫測的大院。

打聽到這個地方,真是費了些時日。是一位離休老幹部為我揭開的謎底。那天我去看他,說起去府學胡同沒找到段公館時,老人笑了:剛解放的時候,我就在“老段府”裏工作嘛!

因為知道老人做過軍事情報工作,所以當下心裏就咯噔了一下。果然,老人又說:日本人那會兒,成了軍情部門占用的禁地,一般人休想入內。解放後,也一直是部隊住著。

倉南胡同是個略似“L”形的小巷,自北向南再彎向東邊,位於朝陽門北大街和朝陽門北小街之間。巷子不長,但門牌5號的大院卻曆史綿長。元代時該院曾是座太廟,到了清朝,太廟的原址上建起了康熙第二十二個兒子允祜的貝勒府。不過到了乾隆爺那會兒,襲居此府的允祜之孫永芸因罪被發配邊疆,宅第也被沒收,後來廢為空府。民國十四年(1925年)深秋,被請北京擔任執政的段祺瑞被安排進這裏。從此,“倉南胡同5號”也就成了“段公府”。

在這條胡同西南方向,有三條更加彎曲的胡同,三巷共享一名,曰“吉兆胡同”。吉兆胡同因地形而得名,本名“雞爪胡同”,後訛為“雞罩胡同”。因該巷也能通往“老段府”,故許多老北京以為吉兆胡同就是段之舊居所在,人們還編造出一個有陷害老段之嫌的故事:話說段祺瑞寓此後,甚覺被罩不吉,遂令首都警察總監將巷名改為“吉兆胡同”。不過,事實卻是,早在段祺瑞來此之前,“雞爪”就已成了“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