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中英之間的第一次正式外交,一場著名的雞與鴨的對話。它是大清擁抱近代文明、融入國際舞台的第一次機會,維多利亞她爺爺、那個神經後來出了毛病的喬治三世(現在普遍認為他患的是卟啉症),派馬戛爾尼特使和副使喬治·斯當東使華來了。這時,大清皇上乃道光的皇爺爺、業已八十多歲的乾隆。英明領袖VS半神經病的喬治三世,會是一番什麼情形呢?
乾隆,1735年做皇帝,1795年自動下崗,在位六十年,自言不敢打破康熙爺爺做皇帝六十一年的紀錄。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第一人”。據說乾隆一輩子寫了四萬兩千多首詩(被人懷疑不是秘書代寫,就是侵占手下大臣的版權),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詩,應是他遊西湖時詠雪的那首“傑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當然,乾隆數夠十片之後,就數不下去了。其時,陪侍皇上的著名學者沈德潛續上了最後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遺憾的是,死後的沈德潛都沒有逃過乾隆的文字獄牽連,好像是版權之爭吧。據說沈德潛把本屬乾隆的詩作弄到自己自費出版的詩文集裏當做自己的作品了,真是可惡至極。不過最可惡的是乾隆的文字獄。中國的文字獄,從秦始皇開始,到朱元璋達到高潮,到康熙乾隆再創新高潮,最後的結果是:大清的文人都成為活死人、死活人。
相形之下,喬治三世就有些寒磣了。他1760年開始做英國國王,1820年去世。做國王的過程中,多次發生精神錯亂以至於難以正常上班(當時禦醫認為他是精神錯亂,直到20世紀30年代,醫學界才搞清楚,喬治三世所患的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血液病--卟啉症。表現為:思維混亂、言語失調、幻視幻聽、歇斯底裏),其大兒子威爾士親王、維多利亞她大大爺,亦即後任國王喬治四世,兩度在父親精神錯亂期間作為攝政王代理國務。
喬治三世在位期間政治方麵最大的傑作也可堪稱是最大敗筆的,在於他力主對北美殖民地采取強硬政策,結果丟失了北美,卻成就了人類曆史意義上的完美英雄喬治·華盛頓及一大幫美式民主的奠基者。傑作是站在人類文明進程的角度而言的,敗筆則是站在英國當時的角度而言的。北美獨立,喬治三世深受打擊,甚至想過引咎辭職。可憐的英國,不知道在中國,皇帝玩個“罪己詔”的把戲就能把天下臣民感動得三十年內依然摸不著北。
喬治三世的武功在於英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地組織反法聯軍,馴服“歐洲戰獅”拿破侖,並將他流放於大西洋中的孤島--聖赫勒拿島。
喬治三世的文治最有意思,剛當國王不久,就因一招不慎,鬧出了一場憲政危機。
喬治三世做國王後,英國議員、記者約翰·威爾克斯在其主編的報紙《北不列顛人》上多次撰文攻擊嘲弄他,宣稱國王不過是國內首席治安官,行使君權時不得越軌,自由乃人民的特權雲雲,惹得喬治三世龍顏大怒,查封其報館,逮捕其人。倫敦民眾為此示威,並焚燒了太後的模擬像。威爾克斯受審時,倫敦民眾在庭外聲援。法官以政府的行為破壞了議員權利為由,當場釋放威爾克斯,民眾高呼自由並稱讚法官公正!看人家這法官,擁有獨立的司法權,牛得能和國王狠狠地扛膀子。喬治三世這邊不服輸,幾個月後,威爾克斯的朋友、國務大臣桑威奇認定威爾克斯幾年前寫的一本書《論婦女》犯有誹謗罪,決定借此狠狠整治威爾克斯,英國民眾對皇家的這種秋後算賬行為表示強烈不滿……經過幾年的衝突與較量,威爾克斯先是當上了倫敦市的行政司法長官,後來榮任倫敦市長。一般人對喬治三世人品方麵的評價是:心地善良,生活儉樸,對家人要求嚴格。但是你小節再好,也抗不過人品方麵放蕩形骸得幹脆沒啥小節的普通記者威爾克斯,後者利用他的“大節”--批評精神和敢於與國王扛膀子的態度,贏得了百姓的支持與聲譽,一句話,誰讓你是國王呢?這是憲法賦予我的權利。別以為你是個國王,爺就挺你!
威爾克斯事件與乾隆的文字獄比較起來,那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中英之間力量的懸殊,誰能說,不正是體現在這些細節之中呢?
喬治三世與乾隆這麼一比劃,個人資質明顯占下風,且神經還有些毛病。我們有必要有理由為之深思,就是這樣一個資質不高的、神經有些毛病的喬治三世卻在中英外交方麵書寫了意味深長的一筆:1793年,他派馬戛爾尼來了,西方第一大國,試圖與東方第一大國partyparty(碰頭,聚會一下)。然而結果怎麼樣呢?忸忸怩怩的大清,願意與西方第一大國擁抱嗎?
喬治三世派來的這個使團,是英國曆史上最龐大的使團。即使是整個歐洲,在此之前也從未向外界派出如此大規模的使團:五艘戰艦,隨員七百多名。正使馬戛爾尼與副使喬治·斯當東都是嚴格挑選,優中選優的。馬戛爾尼,都柏林學院三一學院碩士畢業生,當時歐洲舞台上非常活躍非常成功的外交家。1764年在俄國擔任特命大使,由於具有非凡的外交技巧和英俊的外貌,很得好色的俄國女皇凱瑟琳的歡心,“外交成果”相當地豐富。副使喬治·斯當東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牛津大學法學博士。英政府希望他們的個人經驗、學識和個人魅力能影響大清帝國的君臣。英國這就顯得有點外行了,你就是來倆洋妞,咱八十多歲的乾隆也不感興趣啊。你馬戛爾尼再會簽協議,再會外交,俺大清根本沒外交,根本不簽任何協議,你又能
咋地?
可以說,從《馬可波羅遊記》風行歐洲開始,英國就對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充滿了好奇和敬意。如今,它來了。雖然它此時已取得海上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但這並不影響它對中國的崇敬。英國渴望和中國結交,現在,它自認為有這個實力了。整個英國都為這次出訪興奮地做著準備,光是準備禮品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為了不致於讓中國看不起,他們給乾隆帶來了眾多禮品,這禮品總價值達到一萬三千英鎊,裝了整整六百箱。英國人認為,這些東西是英國目前能提供的最好的“土特產”,勢必能引起大清的興趣。按喬治三世的意思,它們“能顯示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並能給皇帝陛下的崇高思想以啟迪”。它們是: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歐洲最精美的天體運行儀,標有世界各國位置、首都、山脈和河流的地球儀,英國最大的裝備有一百一十門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的模型,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現代炮兵裝備,一套英吉利大型圖冊,赫哲爾望遠鏡,秒表,帕克透鏡,油畫,熱氣球,車輛等等。